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9年第11期
编号:13443558
多裂肌源性慢性下腰痛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9年第11期
多裂肌源性慢性下腰痛研究进展,腰椎间盘突出,训练,综述
     【摘 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日常工作、学习压力的加重,慢性下腰痛患者逐年增多。综述慢性下腰痛与多裂肌相关的研究近况,阐述多裂肌对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重要作用以及一些治疗手段的有效性,为此类研究提供更为广泛的借鉴思路。

    【关键词】 慢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多裂肌;训练;综述

    下腰痛是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困重,常见于下背部、腰骶部、臀部的综合征[1],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为7.6%~37%[2]。其中中老年人最为多见,但近年来青壮年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其发病原因常常与职业或工作环境密切相关[3]。下腰痛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导致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长期的病痛和治疗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4-5]。通常情况下,根据疼痛持续时间 < 6周、6~12周、> 12周将下腰痛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6]。其中慢性下腰痛占比高达45%[7],但目前临床上特效疗法不多,如何更有效地治疗慢性下腰痛已成为时下研究热点。导致慢性下腰痛的病理机制复杂,牵扯多方神经、肌肉、关节,但近年来发现,多裂肌在维持脊柱稳定性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多裂肌的发达程度与腰背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8-9]。

    1 客观量化的诊断线索

    多裂肌属于椎旁肌的一部分,位于深层,其表面为浅层的竖脊肌覆盖,两者在脊柱的后方及两侧发挥稳定脊柱的作用。椎旁肌僵硬程度常常与腰背痛密切相关,借助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MRE)表征不同姿势下椎旁肌剪切模量(SM)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