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探讨针刺治疗五体痹(1)
【摘 要】 归纳分析《黄帝内经》关于营卫理论与痹证的相关篇章,梳理营卫与气血的关系,结合五体痹的特点,探讨营卫和气血在痹证治疗中的区别,总结针刺治疗五体痹的原理和方法。针刺治疗五体痹是通过调和营卫,从皮、肉、脉、筋、骨不同层次的论治。【关键词】 五体痹;营卫理论;针刺治疗;痹证
营卫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中有多处且大篇幅用营卫理论阐释人的生理状态,以及病理状态下疾病的病机与治法的内容。其中,《素问·痹论篇》以营卫理论阐释痹证的发病机理。痹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本文基于《黄帝内经》的营卫理论探究针刺治疗狭义痹证之五体痹的作用原理和方法。
1 营卫失和是痹证发病的基础
《素问·痹论篇》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气,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卫气有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腠理,开合汗孔,防御疾病的功能;营气有化血向外营养四肢、向内灌注脏腑的作用。当风、寒、湿三种邪气侵入人体时,营卫二气循行受阻,不能正常发挥温煦、营养、防卫等作用,出现肌肉筋骨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等临床表现。正如《灵枢·本脏》言:“血和则经脉流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