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1)
【摘 要】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等特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现结合近年的相关研究报告,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与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痛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机体慢性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严重者可见痛风石,引起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1]。研究显示,欧美地区痛风患病率为0.13%~0.37%,其中,英国成年人痛风患病率达2.5%[3-4]。在亚洲地区,我国痛风患病率达1.26%~1.59%,接近欧美发达国家[5]。研究认为,痛风或将成为我国患病率仅次于糖尿病的慢性代谢性疾病[5]。
目前,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以西药口服为主,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却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6]。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痛风的中医诊疗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有着效果明显、患者接受度较高、发展前景优良等优点。为了增强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的了解,本文查询近年有关文献,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与其中的热证、历节、白虎等相类似。《格致余论》曰:“痛风者……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突显外因在致病过程的重要性。《类证治裁》曰:“掣者为寒,肿者为湿,汗者为风,三气入于经络,营卫不行,正邪交战,故痛不止。”阐释了风、寒、湿三气入侵对机体的影响。现代中医学以古代中医学为基础,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谢春光[7]认为,“正虚邪实”是导致痛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强调肺脾气虚在痛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张炳厚[8]认为,饮食不节与外邪侵袭是导致痛风的主要原因,其病变过程涉及湿热、热毒、血瘀、浊毒等病理因素,强调分期论治与祛除病邪是治疗疾病的重点。金明秀[9]认为,毒邪入侵引起经脉痹阻是导致痛风的主要原因,强调善用虫类药物以搜风剔络治疗疾病。综上所述,机体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使机体阴寒内生血脉不畅,同时,受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侵,正虚邪犯、过度劳累等因素诱导引发痛风[10]。
2 药物治疗
2.1 中药内服
2.1.1 分证论治 中药内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辨证分型治疗、自拟方及经验方治疗、中药成方及中成药治疗。就痛风性关节炎而言,其中药内服治疗讲究辨证论治,患者症状不同,选方也会各有特色。研究显示,痛风性关节炎较为明确的诊断证型约有17种,其中湿热蕴结证、湿浊内盛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因此,内服中药多以清热补虚药、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11]。然而,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证型明确的患者相对较少,因此有学者主张将辨证分型与患者证候相结合作为用药标准,如针对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症的湿热蕴结证患者,予清热散结法中药汤剂(主要成分为桑枝、豨莶草、薏苡仁等)治疗[12]。也有学者主张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针对疾病证型采取中医治疗的同时,仿照西医治疗原则选用适宜的中药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以降低痛风性关节炎的复发率[13]。
2.1.2 分期论治 痛风性关节炎作为慢性长期性疾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临床上多分为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众多中医学者主张采取分期论治,根据疾病分期不同,结合患者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牟淑敏[14]认为,痛风发作时应以扶正祛邪为先,必要时可辅以西药,以快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缓解期则应该根据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辨证选方。岳仁宋[15]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期应以透发伏邪为重点,通过发汗除湿,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缓解期则以扶正气为主,将疾病分为阳虚寒凝型、湿热痹阻型、脾肾两虚型3型辨证治疗。
中药方剂集历代中医名家与现代中医学者智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优势日益明显;但尚缺乏统一的辨证论治规范,且以传统经验方为主的内服方剂,不良反应尚不能明确,因此,有关此方面相关研究需要不断增加。
2.2 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法是指将中药按照不同的方法直接作用于机体部位,经患处皮肤、黏膜吸收后,达到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治疗方法。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中药外治法主要包括中药熏洗、中药贴敷、中药灌肠等。
2.2.1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又称蒸汽疗法、汽浴疗法,是指根据患者的疾病证型与症状特点,选配适宜的中药组成熏蒸方剂,借助热力将药性渗入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传统外治方法。中藥熏洗以中医“八法”论治为基本原则,使得温热疗法与中药的作用相联合,使用方便且适应证广。吴晖等[16]将6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林伯龙[17]将78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妙散加减熏洗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熏洗可改善机体局部微循环,在促进新陈代谢的同时减少炎症产物的堆积,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显著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2.2.2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指通过皮肤渗透作用,将中草药或中药散剂混以辅形剂调敷于患处或穴位,从而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的治疗方法。中药外敷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且中药外敷未经胃肠道吸收,避免了消化道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舒适感[18]。王从瑢等[19]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予以外敷消痛膏贴敷治疗,取适量涂抹,每日2次,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7.7%,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吴淑琼等[20]对6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予自制中药痛风膏贴敷治疗,外敷3~4 h,每日2次,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3%,效果显著。中药外敷使药性由外到内,直达病所,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便捷,临床应用较广;但中药外敷的时间和部位往往根据医者的治疗经验而定,因此,治疗效果是否会因此有所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http://www.100md.com(陈琳 周静 马武开 申海艳 孙李萍)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痛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机体慢性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严重者可见痛风石,引起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1]。研究显示,欧美地区痛风患病率为0.13%~0.37%,其中,英国成年人痛风患病率达2.5%[3-4]。在亚洲地区,我国痛风患病率达1.26%~1.59%,接近欧美发达国家[5]。研究认为,痛风或将成为我国患病率仅次于糖尿病的慢性代谢性疾病[5]。
目前,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以西药口服为主,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却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6]。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痛风的中医诊疗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有着效果明显、患者接受度较高、发展前景优良等优点。为了增强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的了解,本文查询近年有关文献,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与其中的热证、历节、白虎等相类似。《格致余论》曰:“痛风者……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突显外因在致病过程的重要性。《类证治裁》曰:“掣者为寒,肿者为湿,汗者为风,三气入于经络,营卫不行,正邪交战,故痛不止。”阐释了风、寒、湿三气入侵对机体的影响。现代中医学以古代中医学为基础,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谢春光[7]认为,“正虚邪实”是导致痛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强调肺脾气虚在痛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张炳厚[8]认为,饮食不节与外邪侵袭是导致痛风的主要原因,其病变过程涉及湿热、热毒、血瘀、浊毒等病理因素,强调分期论治与祛除病邪是治疗疾病的重点。金明秀[9]认为,毒邪入侵引起经脉痹阻是导致痛风的主要原因,强调善用虫类药物以搜风剔络治疗疾病。综上所述,机体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使机体阴寒内生血脉不畅,同时,受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侵,正虚邪犯、过度劳累等因素诱导引发痛风[10]。
2 药物治疗
2.1 中药内服
2.1.1 分证论治 中药内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辨证分型治疗、自拟方及经验方治疗、中药成方及中成药治疗。就痛风性关节炎而言,其中药内服治疗讲究辨证论治,患者症状不同,选方也会各有特色。研究显示,痛风性关节炎较为明确的诊断证型约有17种,其中湿热蕴结证、湿浊内盛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因此,内服中药多以清热补虚药、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11]。然而,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证型明确的患者相对较少,因此有学者主张将辨证分型与患者证候相结合作为用药标准,如针对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症的湿热蕴结证患者,予清热散结法中药汤剂(主要成分为桑枝、豨莶草、薏苡仁等)治疗[12]。也有学者主张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针对疾病证型采取中医治疗的同时,仿照西医治疗原则选用适宜的中药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以降低痛风性关节炎的复发率[13]。
2.1.2 分期论治 痛风性关节炎作为慢性长期性疾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临床上多分为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众多中医学者主张采取分期论治,根据疾病分期不同,结合患者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牟淑敏[14]认为,痛风发作时应以扶正祛邪为先,必要时可辅以西药,以快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缓解期则应该根据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辨证选方。岳仁宋[15]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期应以透发伏邪为重点,通过发汗除湿,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缓解期则以扶正气为主,将疾病分为阳虚寒凝型、湿热痹阻型、脾肾两虚型3型辨证治疗。
中药方剂集历代中医名家与现代中医学者智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优势日益明显;但尚缺乏统一的辨证论治规范,且以传统经验方为主的内服方剂,不良反应尚不能明确,因此,有关此方面相关研究需要不断增加。
2.2 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法是指将中药按照不同的方法直接作用于机体部位,经患处皮肤、黏膜吸收后,达到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治疗方法。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中药外治法主要包括中药熏洗、中药贴敷、中药灌肠等。
2.2.1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又称蒸汽疗法、汽浴疗法,是指根据患者的疾病证型与症状特点,选配适宜的中药组成熏蒸方剂,借助热力将药性渗入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传统外治方法。中藥熏洗以中医“八法”论治为基本原则,使得温热疗法与中药的作用相联合,使用方便且适应证广。吴晖等[16]将6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林伯龙[17]将78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妙散加减熏洗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熏洗可改善机体局部微循环,在促进新陈代谢的同时减少炎症产物的堆积,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显著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2.2.2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指通过皮肤渗透作用,将中草药或中药散剂混以辅形剂调敷于患处或穴位,从而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的治疗方法。中药外敷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且中药外敷未经胃肠道吸收,避免了消化道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舒适感[18]。王从瑢等[19]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予以外敷消痛膏贴敷治疗,取适量涂抹,每日2次,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7.7%,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吴淑琼等[20]对6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予自制中药痛风膏贴敷治疗,外敷3~4 h,每日2次,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3%,效果显著。中药外敷使药性由外到内,直达病所,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便捷,临床应用较广;但中药外敷的时间和部位往往根据医者的治疗经验而定,因此,治疗效果是否会因此有所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http://www.100md.com(陈琳 周静 马武开 申海艳 孙李萍)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慢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或关节病 > 痛风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