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味蕾中的乡愁
在韩剧、港台片以及好莱坞电影充斥荧屏的今天,一部满怀情感和文化底蕴的美食纪录片横空出世,如一缕清风叩开亿万观众的心门。《舌尖上的中国》,一道晚间盛宴,一幕思乡序曲,透过齿颊留香的各色美食,一起追寻藏于味蕾中的乡愁。
美食盛宴
刚出锅的黄馍馍热气腾腾,巨大的乳扇像风铃一样被悬挂风干,稻米酿出的黄酒滋味绵长,色如琥珀,用诺邓井盐腌制三年方可做成的诺邓火腿肌红脂白,白吉馍切一刀声音酥脆,腊汁肉填进去,香气弥漫……
单是读这文字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更别提荧幕上那极具诱惑力的视觉冲击。《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源于其中对美食的精准剖析。短短7集,却囊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各色吃食,不可不说是一场名符其实的美食盛宴。
烤松茸、雪菜冬笋豆腐汤、椒盐藕夹、煎焗马鲛鱼,这一切都是自然的馈赠。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带来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但都阻挡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http://www.100md.com
主食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无论是经典的陕西羊肉泡馍,还是鲜亮多汁、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面,充分展现了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长期研究吃的艺术的“吃货”们都知道,腐乳、豆豉、黄酒、泡菜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这就是转化的灵感。
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变换出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等风味各异的美食。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这些散发着时间的味道的美味佳肴青睐有加。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像魔术大师,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如今,通过走进厨房,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身上,挖掘厨房的秘密。
, 百拇医药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
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则带领观众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从而得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一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蝴蝶效应
统计数据显示,《舌尖上的中国》创下20年来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佳绩。5月14日晚开播第一集,《舌尖上的中国》就一炮走红,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在那一段日子里,无数人选择在深夜窝家里等CCTV-1的更新集,此片也迅速占据了新浪微博实时热词排行榜第一名,并在豆瓣上获得了9.6的高分。
, http://www.100md.com 人们开始疯狂地搜寻这些远离都市的美食,诺邓火腿、内蒙古奶豆腐、云南松茸……《舌尖上的中国》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仍在继续。淘宝网零食特产和烹饪厨具频道搜索量大增,购买高峰转移到每晚22到24点——这正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时间段。第一集中提到的云南诺邓火腿,在14日之前只有1件成交记录,现在已有78件,单价从298元、338元、368元、398元一路涨到现在的458元。
这部风靡全国的纪录片不仅为我国美食食品材料及制作工具市场带来了不可小视的经济效益,也引起一阵新文艺浪潮。《舌尖上的中国》地方版、高校版纷纷出炉,文艺派“吃货”们争相传递着自己身边的味道。北京网友们来到老字号,把焦圈、豆汁儿、驴打滚一股脑儿装进相机,发到网上,制造“舌尖上的北京”。西安网友也纷纷出谋划策,为“舌尖上的西安”提建议。上海、四川等地网友在网上图文直播“舌尖上的家乡”,各种美图让人看着就有食欲。
各个版本“舌尖上的母校”也在高校BBS上出炉。学子们总是对学校食堂有各种抱怨,一旦离开母校却又念念不忘。于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应运而生。从网上的照片中看到,从打饭的师傅、热腾腾的盖浇饭到各种饭卡造型,都承载着学子的母校情结。
, 百拇医药
除此之外,《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又衍生出一种所谓的“舌尖体”的网络文体。其中最别开生面的当属舌尖体与最炫民族风的融合。例如舌尖上的最炫山西风,“山西的面食是我的爱,绵绵的醋香让你胃口开。六味斋的酱肉是最呀最摇摆,双合成的点心才是最开怀。地道的牛肉从平遥来,还有那碗托灌肠一样爱。杏花村的汾酒是我们的期待,一路边吃边喝才是最自在。悠悠地唱着最炫的山西风,让你尝遍所有的晋菜。”
文化底蕴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在意自己的食物,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对食材和做法能研究得如此透彻,所谓“民以食为天”大抵如此。
据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 http://www.100md.com
不少观众表示:“美食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可以说,“美食”的选题够接地气,但若只是单纯地讲“吃”,《舌尖上的中国》还不足以虏获这么多人的心。真正使它脱颖而出的是镜头中蕴含着的文化底蕴,是从舌尖蔓延到心头上的乡愁。
大味必简。每个人最想吃的,是小时候母亲做出来的味道,是外婆手把手教母亲做出来的那一口。其实,那是亲情的盛宴、记忆的盛宴、文化历史的盛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不仅仅是美食,更在传递一种思乡之情,怀旧之感,回忆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这部纪录片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很多“吃货”表示,好想边看这部纪录片边在手边备份美食,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回味主题后,还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抛却那些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不谈,这部纪录片最为人们称道的该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和美食背后的故事。它讲述了许多与食物有关的人和事,讲述了许多人为寻找食材而付出的艰辛,为制作美食而付出的劳动。在讲述中平添一份厚重的历史感,散发出浓郁的中国韵味,在不经意间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着传承和发扬。让观众随着精美无比的画面,在对美食热爱品读的同时,也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飘香的家乡味道冲击心灵,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而油然而生一股思乡之情。于是,闻一闻蜜汁叉烧的清香,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粽子,便能品尝到那藏于味蕾中的乡愁。
(摘自《华人世界》), http://www.100md.com(马梦婷)
美食盛宴
刚出锅的黄馍馍热气腾腾,巨大的乳扇像风铃一样被悬挂风干,稻米酿出的黄酒滋味绵长,色如琥珀,用诺邓井盐腌制三年方可做成的诺邓火腿肌红脂白,白吉馍切一刀声音酥脆,腊汁肉填进去,香气弥漫……
单是读这文字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更别提荧幕上那极具诱惑力的视觉冲击。《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源于其中对美食的精准剖析。短短7集,却囊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各色吃食,不可不说是一场名符其实的美食盛宴。
烤松茸、雪菜冬笋豆腐汤、椒盐藕夹、煎焗马鲛鱼,这一切都是自然的馈赠。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带来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但都阻挡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http://www.100md.com
主食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无论是经典的陕西羊肉泡馍,还是鲜亮多汁、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面,充分展现了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长期研究吃的艺术的“吃货”们都知道,腐乳、豆豉、黄酒、泡菜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这就是转化的灵感。
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变换出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等风味各异的美食。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这些散发着时间的味道的美味佳肴青睐有加。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像魔术大师,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如今,通过走进厨房,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身上,挖掘厨房的秘密。
, 百拇医药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
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则带领观众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从而得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一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蝴蝶效应
统计数据显示,《舌尖上的中国》创下20年来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佳绩。5月14日晚开播第一集,《舌尖上的中国》就一炮走红,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在那一段日子里,无数人选择在深夜窝家里等CCTV-1的更新集,此片也迅速占据了新浪微博实时热词排行榜第一名,并在豆瓣上获得了9.6的高分。
, http://www.100md.com 人们开始疯狂地搜寻这些远离都市的美食,诺邓火腿、内蒙古奶豆腐、云南松茸……《舌尖上的中国》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仍在继续。淘宝网零食特产和烹饪厨具频道搜索量大增,购买高峰转移到每晚22到24点——这正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时间段。第一集中提到的云南诺邓火腿,在14日之前只有1件成交记录,现在已有78件,单价从298元、338元、368元、398元一路涨到现在的458元。
这部风靡全国的纪录片不仅为我国美食食品材料及制作工具市场带来了不可小视的经济效益,也引起一阵新文艺浪潮。《舌尖上的中国》地方版、高校版纷纷出炉,文艺派“吃货”们争相传递着自己身边的味道。北京网友们来到老字号,把焦圈、豆汁儿、驴打滚一股脑儿装进相机,发到网上,制造“舌尖上的北京”。西安网友也纷纷出谋划策,为“舌尖上的西安”提建议。上海、四川等地网友在网上图文直播“舌尖上的家乡”,各种美图让人看着就有食欲。
各个版本“舌尖上的母校”也在高校BBS上出炉。学子们总是对学校食堂有各种抱怨,一旦离开母校却又念念不忘。于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应运而生。从网上的照片中看到,从打饭的师傅、热腾腾的盖浇饭到各种饭卡造型,都承载着学子的母校情结。
, 百拇医药
除此之外,《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又衍生出一种所谓的“舌尖体”的网络文体。其中最别开生面的当属舌尖体与最炫民族风的融合。例如舌尖上的最炫山西风,“山西的面食是我的爱,绵绵的醋香让你胃口开。六味斋的酱肉是最呀最摇摆,双合成的点心才是最开怀。地道的牛肉从平遥来,还有那碗托灌肠一样爱。杏花村的汾酒是我们的期待,一路边吃边喝才是最自在。悠悠地唱着最炫的山西风,让你尝遍所有的晋菜。”
文化底蕴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在意自己的食物,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对食材和做法能研究得如此透彻,所谓“民以食为天”大抵如此。
据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 http://www.100md.com
不少观众表示:“美食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可以说,“美食”的选题够接地气,但若只是单纯地讲“吃”,《舌尖上的中国》还不足以虏获这么多人的心。真正使它脱颖而出的是镜头中蕴含着的文化底蕴,是从舌尖蔓延到心头上的乡愁。
大味必简。每个人最想吃的,是小时候母亲做出来的味道,是外婆手把手教母亲做出来的那一口。其实,那是亲情的盛宴、记忆的盛宴、文化历史的盛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不仅仅是美食,更在传递一种思乡之情,怀旧之感,回忆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这部纪录片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很多“吃货”表示,好想边看这部纪录片边在手边备份美食,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回味主题后,还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抛却那些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不谈,这部纪录片最为人们称道的该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和美食背后的故事。它讲述了许多与食物有关的人和事,讲述了许多人为寻找食材而付出的艰辛,为制作美食而付出的劳动。在讲述中平添一份厚重的历史感,散发出浓郁的中国韵味,在不经意间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着传承和发扬。让观众随着精美无比的画面,在对美食热爱品读的同时,也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飘香的家乡味道冲击心灵,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而油然而生一股思乡之情。于是,闻一闻蜜汁叉烧的清香,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粽子,便能品尝到那藏于味蕾中的乡愁。
(摘自《华人世界》), http://www.100md.com(马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