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39
编号:13719102
“史上最大回国潮”来了 留学投资是否值得(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日 《幸福家庭》 20139
     近年来,伴随着“留学热”持续升温,海归“回国潮”也连年掀起。急剧攀升的数字背后则是不争的事实——海归群体日益“失宠”,“精英”光环逐渐褪色,海归的“平凡时代”业已来临。在“去精英化”趋势下,海归的身份定位、职业规划与人生选择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群体?这些改变又会给整个国家的人才观带来哪些启示?

    “史上最大回国潮”来了

    ■文/张园园

    近年来,就业难、薪资低、婚恋难成为海归报道的关键词。

    与高层次海归在国内的“受宠”相比,普通海归头上的光环却不再亮眼。随着“精英”标签的失落,海归整体的“去精英化”趋势已愈发明显。

    从精英到平民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留学方式以公派出国为主,大多为单位的骨干或学习成绩优异、能获得国外高校奖学金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归几乎是知识精英的代名词。21世纪初,很多用人单位都将海归视为双语人才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不少外资企业利用海归双元文化的特点,将其派回中国分支机构担任要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

    近年来,海归数量激增,“洋证书”的分量却在减轻,他们也从早年备受宠爱的“高精尖”跌入了平凡时代,而社会对待这一群体的态度也日趋理性。“虽然不少海归仍属高端,但整体而言,现在的海归从能力和学识根本无法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相提并论。”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国留学生煜青说。海归小何也感慨“海归已离精英越来越远,逐步走向大众”。

    “专宠”渐失为哪般

    海归在就业市场和社会地位上的“失宠”,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

    王辉耀认为其直接原因是我国留学生的“去精英化”。教育全球化和自费留学的盛行使“留学梦”不再只是小群体的专利。据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自费留学生已占留学生人员比例的90%以上,他们也成为海归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年,自费留学回国人员占所有回国人员的比例仅为65.57%,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94.79%。

    同时,一些国外高校为提高办学效益而扩大招生,参差不齐的海外教学质量和国人多元的留学心态都影响了留学生的质量,这也造成日后的海归人数猛增,学历和能力却分层明显。尤其是低龄留学生,很多人只是遵从家长意愿或为躲避国内高考的激烈竞争而出国,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并无明确规划。家长对留学也缺乏理性认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煜青表示,因为家庭条件优越,不少中国留学生并不更多考虑未来的发展,只将留学看作“镀金”机会。海归彭肖肖也对此印象深刻:“很多中国留学生将精力用在玩乐挥霍而不是学习上,不少人会挂科甚至无法毕业。即便如此,也有人不以为然。”

    此外,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也使留学生在回国前就会经历大浪淘沙式的前期筛选,高层次人才回流率较低。另一方面,国内高等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国际交流方式快捷多样,也使得国内学生与留学生知识水平和视野的差距日渐缩小,导致海归的优势缩水。并且,国外学科的多样化也扩展了留学的专业领域,就业压力迫使海归的择业取向日趋多元,不再只集中于高端职位。

    平凡时代更需平常心态

    海归进入平凡时代已是事实,社会和海归也对这一群体开始重新审视。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看来,海归“精英”标签的消退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不必过度解读。他表示:“其实我们不应该给任何一个群体简单贴上某种标签,即使贴了,标签也会逐渐消退。”王辉耀也认为,海归群体有多重层次,每种层次各有特点,可以为社会做出不同的贡献。人们应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实践经历做出判断,不能以偏概全。他也呼吁社会应对海归群体持客观包容的心态,不要溢美溢恶,要多关注他们的优势,为其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事实上,不少海归也能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海归的身份仅代表学历背景和生活体验的不同,不能作为能力的判断标准。”彭肖肖说。她也提醒年轻海归要放平心态,准确自我评估,而不是自我局限在“海归”的称号里走不出去。

    留学投资是否值得

    ■文/马 凯

    留学是一种对人生的投资。这种投资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在留学潮中,越来越多稚嫩的面孔闪现其中,现在把孩子送出国去留学,已成一股热潮。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出路,只要认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愿意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送孩子出国留学。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这样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缺乏理性,可谓一种“赌博式”的投资。

    据美国《侨报》报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每年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贡献了超过44亿美元的收入,“留学经济”正在成为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新亮点。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富裕的家长、眼界开阔的“95后”、火爆的中介市场、竞争激烈的国内就业环境,诸多因素让出国留学渐渐走热,而且出国留学的年龄越来越小。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占19.8%,而2011年,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

    小学生加入留学大军

    与中学生出国留学的低龄化相比,如今小学生也开始加入“留学大军”。长春市民赵先生的儿子今年9岁,1年前到新加坡读政府小学。赵先生告诉笔者,孩子的小学学费是每年5000多元。孩子的母亲去陪读,两人在当地的生活费一年大约需要5万元人民币。另外还需要每两年缴纳约5000元人民币的教育赞助费。孩子入读之前需要通过新加坡的政府小学插班考试,这个考试是全英文试卷,为了适应这种英文答题模式,通过中介机构孩子提前半年到新加坡参加插班考试培训课程,花费大约3万元。好在孩子的母亲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基本可以保证母子二人在新加坡的花销。“其实孩子在国内读书花销并不比留学少,包括周末辅导班在内一年下来开支也要差不多10万元。但是课业负担重,兴趣爱好培养不了。新加坡政府公立中小学上午课程结束后可以参加下午的社团、比赛、乐队、小组讨论或义工等,让中小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做到全面发展。”赵先生说。,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