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回家吃饭的美好日常
回家吃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小时候,爸妈做饭给我们吃;长大了,我们做饭给爸妈和儿女吃;迟暮了,儿女做饭给我们吃。
若论厨艺,我真没资格进厨房,但是,父母亲进城的这段时间,厨房却成了我展示“才艺”的舞台。我的“利器”有两样,高压锅和汤锅,我的才艺有两种,炖和煮,其他煎、炸、炒,我一概不会。
我之所以敢在老婆面前“班门弄斧”,还得从爸妈进城说起。
前段时间,干旱了近二十天的老家下了一场大雨,正愁红薯苗插不下地的父亲,见了这场喜雨,麻利地剪了一筐红薯苗,和母亲冒雨到地里栽红薯去了。红薯苗快插完的时候,父亲一挺腰,只觉眼冒金星,直接晕倒了,母亲赶忙叫来赤脚医生(村里的老中医,也叫郎中)。医生掐人中灌草药,终于把父亲弄醒了,于是送往县人民医院检查,一量血压,收缩压达200,CT扫描,颅内轻微出血。这件事后,我觉得不能让快八十岁的二老这样“任性”地住在老家了,于是就决定把他们接到城里。
进城第一天,由于赶路,到长沙已经华灯初上了,只能请二老在饭店里吃个饭。面对满桌子的美味佳肴,父母亲基本没动筷,倒是咕咚几口把一钵子汤喝了一大半。我以为是什么大师煲出来的汤呢,也跟着盛了一碗,只尝了一口,就全部倒掉了。叶烂肉糜,清汤寡水,基本上没什么味道,我跟服务员理论:“这汤白给我喝我还嫌寡淡,你们还好意思收钱?”谁知父亲白了我一眼,给服务员帮腔:“这汤很好喝的。”
后来,拿着父亲的病历到医院咨询,医生说:“高血压,除了吃降压药和多运动外,还得多喝少脂低盐的汤。”
于是买回一本营养靓汤菜谱,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没想到受到父母的高度赞扬。都说乖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点不假,一向爱到外面胡吃海喝的我,受到表扬后,忽然间收了心,每餐雷打不动地回家给爸妈煲汤。
整理电脑里的照片夹,无意间翻出一张和爷爷奶奶共同喝粥的旧照片,照片上我捧着一碗粥,喝得大汗淋漓,身旁是爷爷奶奶用调羹慢条斯理地喝粥的情景。
照片距现在刚好十年,2006年春天,我换了套大房子,准备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长沙住一阵,可爸妈坚决不同意来,无奈,我只得休年假回老家看他们。
那时爷爷奶奶均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二老脸上虽长了些老年斑,但还算干净精致,爷爷身材瘦小佝偻,奶奶富态慈祥。回到家的第二天,我就到县城参加同学会去了,聚会持续了三天,我在外面喝了三天的酒,最后一顿,酩酊大醉,踉踉跄跄离开同学会现场,一个人悄悄跑到医院打点滴。酒醒后,给爸爸打电话,希望他来接我,可他却让我自己坐公交车回,我当时有点生气和失望,觉得我搬新房他不去道贺,我喝醉了他也不管,一定是不够爱我,于是暗下决心第二天就回长沙。
回到家,爸妈正在给爷爷奶奶熬瘦肉青菜粥,闻着粥的香味,呕吐过后强烈的饥饿感袭来,我端起菜碗大口喝了起来。这时,正好邻居小勇来了,他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
晚上,我把回城的想法对爸妈说了,爸爸可能猜出了我的心思,凝重地说:“你搬新房,本来该去暖房,但是爷爷奶奶这个年纪,就像棵严重空心的老树,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从老家到长沙那么远,万一出点意外怎么办?你那可是新房啊!还有,你别看奶奶精致干净,其实她早就大小便失禁了,你妈和我每天要给奶奶擦好多次身、洗好几次澡、换好几套衣服、洗好几盆脏衣服,才能有她的舒爽,我们还要忙活一日三餐,哪有时间去接你?你要是有年休假的话,就在家里多陪爷爷奶奶吃几顿饭吧。我不知道你们年轻人的世界,但经常看到你在外醉酒也很心疼。”
那晚,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我安安心心地陪爷爷奶奶度过了那个年休假。
初中二年级开始读寄宿,到现在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每次放月假回家吃饭的情形。
每到月底,学校放假三天。到了那天中午,我就开始整理书包,放一两本作业本,书可带可不带,但两个玻璃罐头瓶子是一定要带的,因为每次返校,妈妈会炒两个好吃又不易坏的菜给我带上。
放学后,迎着太阳一路丁丁当当地回家,那时候,村里还没通车,只能徒步翻山进村,当我走到山脊时,远远地总能看见爸妈并肩站在村头那棵老槐树下。夕阳的余晖洒满他们全身,槐花开放的季节,金色的槐花像戴在他们头上的一顶桂冠。
那天下午,爸妈只做一件事,杀鸡买肉也好,捕鱼宰鸭也罢,目的一个,就是给我弄一顿好吃的。傍晚时分,一家人团坐在院子中央,亲情和美食都很丰盛。
昨天进定王台书店闲逛,书店门脸上悬挂着推介黄磊新书的巨幅海报,海报上有这么几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所谓“回家吃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小时候,爸妈做饭给我们吃;长大了,我们做饭给爸妈和儿女吃;迟暮了,儿女做饭给我们吃。原来,这是网友夏丽柠评价黄磊的新书《黄小厨的美好日常》时总结出来的。
就冲这几句话,我立即买了这本新书,回到家里边读边思,渐渐懂得了那些回家吃饭的美好日常,也知道了常人眼中的一蔬一饭,皆是生活;一汤一粥,皆因情浓。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6年8月27日) (刘新昌)
若论厨艺,我真没资格进厨房,但是,父母亲进城的这段时间,厨房却成了我展示“才艺”的舞台。我的“利器”有两样,高压锅和汤锅,我的才艺有两种,炖和煮,其他煎、炸、炒,我一概不会。
我之所以敢在老婆面前“班门弄斧”,还得从爸妈进城说起。
前段时间,干旱了近二十天的老家下了一场大雨,正愁红薯苗插不下地的父亲,见了这场喜雨,麻利地剪了一筐红薯苗,和母亲冒雨到地里栽红薯去了。红薯苗快插完的时候,父亲一挺腰,只觉眼冒金星,直接晕倒了,母亲赶忙叫来赤脚医生(村里的老中医,也叫郎中)。医生掐人中灌草药,终于把父亲弄醒了,于是送往县人民医院检查,一量血压,收缩压达200,CT扫描,颅内轻微出血。这件事后,我觉得不能让快八十岁的二老这样“任性”地住在老家了,于是就决定把他们接到城里。
进城第一天,由于赶路,到长沙已经华灯初上了,只能请二老在饭店里吃个饭。面对满桌子的美味佳肴,父母亲基本没动筷,倒是咕咚几口把一钵子汤喝了一大半。我以为是什么大师煲出来的汤呢,也跟着盛了一碗,只尝了一口,就全部倒掉了。叶烂肉糜,清汤寡水,基本上没什么味道,我跟服务员理论:“这汤白给我喝我还嫌寡淡,你们还好意思收钱?”谁知父亲白了我一眼,给服务员帮腔:“这汤很好喝的。”
后来,拿着父亲的病历到医院咨询,医生说:“高血压,除了吃降压药和多运动外,还得多喝少脂低盐的汤。”
于是买回一本营养靓汤菜谱,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没想到受到父母的高度赞扬。都说乖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点不假,一向爱到外面胡吃海喝的我,受到表扬后,忽然间收了心,每餐雷打不动地回家给爸妈煲汤。
整理电脑里的照片夹,无意间翻出一张和爷爷奶奶共同喝粥的旧照片,照片上我捧着一碗粥,喝得大汗淋漓,身旁是爷爷奶奶用调羹慢条斯理地喝粥的情景。
照片距现在刚好十年,2006年春天,我换了套大房子,准备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长沙住一阵,可爸妈坚决不同意来,无奈,我只得休年假回老家看他们。
那时爷爷奶奶均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二老脸上虽长了些老年斑,但还算干净精致,爷爷身材瘦小佝偻,奶奶富态慈祥。回到家的第二天,我就到县城参加同学会去了,聚会持续了三天,我在外面喝了三天的酒,最后一顿,酩酊大醉,踉踉跄跄离开同学会现场,一个人悄悄跑到医院打点滴。酒醒后,给爸爸打电话,希望他来接我,可他却让我自己坐公交车回,我当时有点生气和失望,觉得我搬新房他不去道贺,我喝醉了他也不管,一定是不够爱我,于是暗下决心第二天就回长沙。
回到家,爸妈正在给爷爷奶奶熬瘦肉青菜粥,闻着粥的香味,呕吐过后强烈的饥饿感袭来,我端起菜碗大口喝了起来。这时,正好邻居小勇来了,他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
晚上,我把回城的想法对爸妈说了,爸爸可能猜出了我的心思,凝重地说:“你搬新房,本来该去暖房,但是爷爷奶奶这个年纪,就像棵严重空心的老树,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从老家到长沙那么远,万一出点意外怎么办?你那可是新房啊!还有,你别看奶奶精致干净,其实她早就大小便失禁了,你妈和我每天要给奶奶擦好多次身、洗好几次澡、换好几套衣服、洗好几盆脏衣服,才能有她的舒爽,我们还要忙活一日三餐,哪有时间去接你?你要是有年休假的话,就在家里多陪爷爷奶奶吃几顿饭吧。我不知道你们年轻人的世界,但经常看到你在外醉酒也很心疼。”
那晚,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我安安心心地陪爷爷奶奶度过了那个年休假。
初中二年级开始读寄宿,到现在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每次放月假回家吃饭的情形。
每到月底,学校放假三天。到了那天中午,我就开始整理书包,放一两本作业本,书可带可不带,但两个玻璃罐头瓶子是一定要带的,因为每次返校,妈妈会炒两个好吃又不易坏的菜给我带上。
放学后,迎着太阳一路丁丁当当地回家,那时候,村里还没通车,只能徒步翻山进村,当我走到山脊时,远远地总能看见爸妈并肩站在村头那棵老槐树下。夕阳的余晖洒满他们全身,槐花开放的季节,金色的槐花像戴在他们头上的一顶桂冠。
那天下午,爸妈只做一件事,杀鸡买肉也好,捕鱼宰鸭也罢,目的一个,就是给我弄一顿好吃的。傍晚时分,一家人团坐在院子中央,亲情和美食都很丰盛。
昨天进定王台书店闲逛,书店门脸上悬挂着推介黄磊新书的巨幅海报,海报上有这么几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所谓“回家吃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小时候,爸妈做饭给我们吃;长大了,我们做饭给爸妈和儿女吃;迟暮了,儿女做饭给我们吃。原来,这是网友夏丽柠评价黄磊的新书《黄小厨的美好日常》时总结出来的。
就冲这几句话,我立即买了这本新书,回到家里边读边思,渐渐懂得了那些回家吃饭的美好日常,也知道了常人眼中的一蔬一饭,皆是生活;一汤一粥,皆因情浓。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6年8月27日) (刘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