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是块试金石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一生征战,打了无数的败仗,其中平城之围可说是最令他尴尬的一次失败了,他被匈奴人布下的奇兵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最后靠贿赂匈奴单于的皇后才得以脱身。当他快马加鞭地逃回广武,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儿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监狱里把一个叫娄敬的人放出来,然后满怀懊悔地当面向他道歉说:“我不听先生的话,以致被困于平城,惭愧啊!”随后封他为关内侯。
原来汉太祖高皇帝时期,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准备联手进攻汉朝。刘邦震怒,派人出使匈奴,以察看虚实。匈奴人也不傻,他们把壮士肥马都隐藏了起来,外面看到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汉朝的十个使者先后归来,异口同声地表示可以进攻匈奴。刘邦还是不放心,又派娄敬再次出使,娄敬回来后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两国交兵,正应当夸耀显示自己的长处以威慑对方,这次我去匈奴,却只看到老弱残兵,这一定是示之以短,然后出动奇兵来争胜,我认为匈奴不可击,否则凶多吉少。”
此时汉朝三十万大军已在行进途中,刘邦听到娄敬的话非常恼怒,张嘴骂道:“你这齐国杂种!凭着两片臭嘴捞得官做就翘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乱语扰乱军心!”下令将娄敬押起来,戴上刑具,关押在广武,然后御驾亲征,准备要用辉煌的胜利来扇娄敬的脸。
不过事实证明娄敬的判断是正确的,刘邦凭侥幸逃得了性命。然而故事的看点并不在于娄敬有多英明,而是贵为皇帝的刘邦发现是自己错了时所作出的举动。
中国人最讲究面子,所以有“面子大如天”之说,当面认错,尤其是当领导的给下属认错,应该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毕竟他要顾及领导的颜面和权威。正因如此,人们对待错误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坦然承认,有的则顾左右而言他,遮遮掩掩,还有的迁怒于人,推卸责任。不同的对待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心态与气量,胜负成败往往就在这样的差别中得出了结果。
当初三国时的袁绍,家庭累任“四世三公”,割据河北,名动天下,可谓根红苗正,实力雄厚。手下谋士田丰曾极力劝阻其对曹操发动战争。袁绍一怒之下,将田丰下狱,留下话说,等我打胜了,回来再收拾你。不久,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一败涂地,消息传到冀州,有狱卒向田丰道喜:“先生您说对了,袁公回来就得跟您道歉,然后重用您,您快准备出狱吧!”田丰却一脸忧色说:“唉,你们不懂,袁公如果打胜了,他一高兴说不定就把我赦免了,因为胜利者是很容易宽容的,可现在打败了,他一定恼羞成怒,会拿我出气,我这回死定了。”狱卒将信将疑。
没几天,袁绍果然派人将田丰赐死。田丰在临刑前叹息说:“给愚人出谋划策,死了也活该啊。”原来袁绍兵败官渡,不少将士都捶胸顿足地私下议论说:“如果田丰在这儿,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个下场啊?”袁绍回想起当初田丰屡次劝阻的话,不仅耳根子发热,又嫉恨不已,就对左右的人说:“我不用田丰之言,现在肯定要被他耻笑,以后他就更加张狂了,不如杀了他。”
没过两年,袁绍就一命呜呼,他的地盘也全都拱手送给了曹操。他的失败与其说是败给了曹操,还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
相比于袁绍,他的老对手曹操,不仅是一个肯于向错误低头的人,而且做得比这更加超前、更加富于远见。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准备东征乌桓,遭到了手下许多人的同声反对,列举的理由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曹操还是坚持冒险远征。由于天赐机缘,果然获得了胜利,不过其中所经历的凶险,想起来都令人惊出一身冷汗。大军班师回营后,曹操忽然下令调查最初都是谁曾经反对讨伐乌桓,不少人都为那时站错了队、说错了话而深怀恐惧。
然而,调查之后,不仅没有任何羞辱和惩罚,还依照名单给予了重赐。曹操为此解释说:“我征讨乌桓部落,实在是危险万分,虽然成功,全靠侥幸。依凭上天保佑不是正常行动,各位的意见,才是万全智谋。所以给各位奖励,希望以后不要闭口不言!”
败了道歉,胜了也要道歉,在这件事上,曹操的境界显然又高出了一筹。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或者成功,在众多的要素中,错误往往是一块屡试不爽的试金石,人的胸襟气度、英雄成色都一验便知。 (清风慕竹)
原来汉太祖高皇帝时期,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准备联手进攻汉朝。刘邦震怒,派人出使匈奴,以察看虚实。匈奴人也不傻,他们把壮士肥马都隐藏了起来,外面看到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汉朝的十个使者先后归来,异口同声地表示可以进攻匈奴。刘邦还是不放心,又派娄敬再次出使,娄敬回来后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两国交兵,正应当夸耀显示自己的长处以威慑对方,这次我去匈奴,却只看到老弱残兵,这一定是示之以短,然后出动奇兵来争胜,我认为匈奴不可击,否则凶多吉少。”
此时汉朝三十万大军已在行进途中,刘邦听到娄敬的话非常恼怒,张嘴骂道:“你这齐国杂种!凭着两片臭嘴捞得官做就翘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乱语扰乱军心!”下令将娄敬押起来,戴上刑具,关押在广武,然后御驾亲征,准备要用辉煌的胜利来扇娄敬的脸。
不过事实证明娄敬的判断是正确的,刘邦凭侥幸逃得了性命。然而故事的看点并不在于娄敬有多英明,而是贵为皇帝的刘邦发现是自己错了时所作出的举动。
中国人最讲究面子,所以有“面子大如天”之说,当面认错,尤其是当领导的给下属认错,应该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毕竟他要顾及领导的颜面和权威。正因如此,人们对待错误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坦然承认,有的则顾左右而言他,遮遮掩掩,还有的迁怒于人,推卸责任。不同的对待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心态与气量,胜负成败往往就在这样的差别中得出了结果。
当初三国时的袁绍,家庭累任“四世三公”,割据河北,名动天下,可谓根红苗正,实力雄厚。手下谋士田丰曾极力劝阻其对曹操发动战争。袁绍一怒之下,将田丰下狱,留下话说,等我打胜了,回来再收拾你。不久,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一败涂地,消息传到冀州,有狱卒向田丰道喜:“先生您说对了,袁公回来就得跟您道歉,然后重用您,您快准备出狱吧!”田丰却一脸忧色说:“唉,你们不懂,袁公如果打胜了,他一高兴说不定就把我赦免了,因为胜利者是很容易宽容的,可现在打败了,他一定恼羞成怒,会拿我出气,我这回死定了。”狱卒将信将疑。
没几天,袁绍果然派人将田丰赐死。田丰在临刑前叹息说:“给愚人出谋划策,死了也活该啊。”原来袁绍兵败官渡,不少将士都捶胸顿足地私下议论说:“如果田丰在这儿,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个下场啊?”袁绍回想起当初田丰屡次劝阻的话,不仅耳根子发热,又嫉恨不已,就对左右的人说:“我不用田丰之言,现在肯定要被他耻笑,以后他就更加张狂了,不如杀了他。”
没过两年,袁绍就一命呜呼,他的地盘也全都拱手送给了曹操。他的失败与其说是败给了曹操,还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
相比于袁绍,他的老对手曹操,不仅是一个肯于向错误低头的人,而且做得比这更加超前、更加富于远见。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准备东征乌桓,遭到了手下许多人的同声反对,列举的理由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曹操还是坚持冒险远征。由于天赐机缘,果然获得了胜利,不过其中所经历的凶险,想起来都令人惊出一身冷汗。大军班师回营后,曹操忽然下令调查最初都是谁曾经反对讨伐乌桓,不少人都为那时站错了队、说错了话而深怀恐惧。
然而,调查之后,不仅没有任何羞辱和惩罚,还依照名单给予了重赐。曹操为此解释说:“我征讨乌桓部落,实在是危险万分,虽然成功,全靠侥幸。依凭上天保佑不是正常行动,各位的意见,才是万全智谋。所以给各位奖励,希望以后不要闭口不言!”
败了道歉,胜了也要道歉,在这件事上,曹操的境界显然又高出了一筹。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或者成功,在众多的要素中,错误往往是一块屡试不爽的试金石,人的胸襟气度、英雄成色都一验便知。 (清风慕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