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淳美家风 传播善德能量
84岁的樊桂英,是吉林省通榆县开通镇的普通农民,不识字、没文化,却让这个40口人的大家庭成为了“全国文明家庭”。言传身教,悉心经营,扶贫帮困,崇德向善,在儿孙眼里,她不仅是主心骨,还是好榜样。
演绎现代版“孟母三迁”
“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虽然樊桂英不知道这句叙利亚谚语,但是她却深知知识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她常说:“只要儿女有书读,苦也是甜啊。”
1964年,樊桂英所在的内蒙古巴林左旗的村小关闭,14岁的大女儿张启学不得不辍学。当时,生产队找到樊桂英,有意让张启学当会计,但樊桂英琢磨着孩子太小,还应该继续上学。于是樊桂英举家搬到了300公里外的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新兴村,大女儿顺利上了初中。
搬迁到通榆县后,作为外来户,樊桂英没有土地,加之老伴体弱多病,还要供儿女上学,于是只要是能挣钱的活,无论是给人当瓦匠,还是当长工,樊桂英都会抢着去干。
看着母亲辛苦操劳,懂事的孩子们就商量着辍学帮父母挣钱养家。樊桂英知道后将孩子们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相信我们的困难是暂时的,你们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如果没有她老人家含辛茹苦,一家人的命运咋能改变。”大女儿张启学说。由于农村的学习环境有限,孩子们只能读完初中。樊桂英听说县城里的学校好,可以读高中读大学,于是她又举家搬到了通榆县城的郊区。夏天卖西瓜,春秋打长工,冬季卖鞭炮,樊桂英千辛万苦地供养子女上学读书。
孩子们没有辜负她,他们努力学习,互相督促,互相勉励,不断成长。如今老人的7个子女都成为了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小儿子还获得了研究生学历。在这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里,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19人,专科生5人;全家共培养国家公务员9名(其中副处级干部1名,正科级干部3名),事业单位人员10名,军官2名,个体工商业户7名,在读大学生3名。
构筑和睦向上大家庭
樊桂英不识字、没文化,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不仅将7个子女都培育成材,还用她的淳朴和善良影响了3代人。如今,40口人的大家庭和睦相处,晚辈尊重长辈,长辈关爱晚辈,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和谐互助,积极向上。
在一年一次的“家庭联欢会”上,孩子们把一年的工作或学业成绩向大家庭汇报,儿孙们热闹地围聚在樊桂英老人的膝下。聚会的地方就是他们当年郊区的老宅院。孩子们说,这老宅院是感悟爱心的根据地,是传播孝道的好课堂。
在老人家的影响下,儿孙们不负期望,在工作上个个是行家里手。大女儿是老组工干部,做事一丝不苟,多次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组工干部、三八红旗手,大女婿是一名优秀的检查官;二女兒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三女儿和小女儿都颇有经商头脑,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四女儿一家三口,都是国家公务员;大儿子是一名民政干部,大儿媳是一名医生,夫妻双双救死扶伤,扶贫济困;小儿子就职于政府机关,工作勤恳。孙辈们更是出类拔萃,全部接受了高等教育,现工作于市、县各机关单位。其中,二女儿家的儿子、儿媳妇现就职于总装备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扶贫帮困个个争先
“过去我们日子苦,现在有能力了,就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樊桂英不仅说给子孙听,也做给子孙看。在樊桂英的带领下,这个大家庭热心帮助他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从通榆县委组织部退休的大女儿多年来坚持做好事不留姓名,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她曾经在傍晚回家时救过一名突发心脏病的男子,但她既没有留下姓名和电话,也没有收下男子给她的感谢钱。小女儿一直在农村和社区工作,她不仅常常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还长期资助了多名孤儿,孤儿亲切地称呼她为“干妈”。小儿子一直在关注和帮助那些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他资助的一名贫困大学生,如今已在四平参加工作。多年来,全家长期资助了6名孤儿,并通过捐助、救济、资助等方式,累计向社会捐献资金达60余万元。孙辈们也纷纷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形式帮助有困难的人。
这个大家庭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举措——“精准扶贫”。每年年初大家庭的成员,不管是儿女们,还是孙辈们,都纷纷主动捐款,交由大儿媳妇进行统一分配。通过这样的形式,把钱整合起来,切实地为两位贫困学生解决了一年的学杂费。
2014年,樊桂英家庭在4月和5月,先后被评为吉林省“十大最美家庭”和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同年9月,樊桂英被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明办评为“吉林好人”。2015年10月樊桂英家庭被评选为第五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樊桂英家庭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家庭’的称号分量太重了,这是我们整个大家庭的荣耀,”已经怀孕6个多月的小儿媳关春艳对记者说,“我们要把荣誉化作动力,在母亲的带领下,把好家风传承给下一代。”
(摘自中国吉林网) (中国吉林网编辑部)
演绎现代版“孟母三迁”
“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虽然樊桂英不知道这句叙利亚谚语,但是她却深知知识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她常说:“只要儿女有书读,苦也是甜啊。”
1964年,樊桂英所在的内蒙古巴林左旗的村小关闭,14岁的大女儿张启学不得不辍学。当时,生产队找到樊桂英,有意让张启学当会计,但樊桂英琢磨着孩子太小,还应该继续上学。于是樊桂英举家搬到了300公里外的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新兴村,大女儿顺利上了初中。
搬迁到通榆县后,作为外来户,樊桂英没有土地,加之老伴体弱多病,还要供儿女上学,于是只要是能挣钱的活,无论是给人当瓦匠,还是当长工,樊桂英都会抢着去干。
看着母亲辛苦操劳,懂事的孩子们就商量着辍学帮父母挣钱养家。樊桂英知道后将孩子们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相信我们的困难是暂时的,你们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如果没有她老人家含辛茹苦,一家人的命运咋能改变。”大女儿张启学说。由于农村的学习环境有限,孩子们只能读完初中。樊桂英听说县城里的学校好,可以读高中读大学,于是她又举家搬到了通榆县城的郊区。夏天卖西瓜,春秋打长工,冬季卖鞭炮,樊桂英千辛万苦地供养子女上学读书。
孩子们没有辜负她,他们努力学习,互相督促,互相勉励,不断成长。如今老人的7个子女都成为了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小儿子还获得了研究生学历。在这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里,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19人,专科生5人;全家共培养国家公务员9名(其中副处级干部1名,正科级干部3名),事业单位人员10名,军官2名,个体工商业户7名,在读大学生3名。
构筑和睦向上大家庭
樊桂英不识字、没文化,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不仅将7个子女都培育成材,还用她的淳朴和善良影响了3代人。如今,40口人的大家庭和睦相处,晚辈尊重长辈,长辈关爱晚辈,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和谐互助,积极向上。
在一年一次的“家庭联欢会”上,孩子们把一年的工作或学业成绩向大家庭汇报,儿孙们热闹地围聚在樊桂英老人的膝下。聚会的地方就是他们当年郊区的老宅院。孩子们说,这老宅院是感悟爱心的根据地,是传播孝道的好课堂。
在老人家的影响下,儿孙们不负期望,在工作上个个是行家里手。大女儿是老组工干部,做事一丝不苟,多次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组工干部、三八红旗手,大女婿是一名优秀的检查官;二女兒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三女儿和小女儿都颇有经商头脑,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四女儿一家三口,都是国家公务员;大儿子是一名民政干部,大儿媳是一名医生,夫妻双双救死扶伤,扶贫济困;小儿子就职于政府机关,工作勤恳。孙辈们更是出类拔萃,全部接受了高等教育,现工作于市、县各机关单位。其中,二女儿家的儿子、儿媳妇现就职于总装备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扶贫帮困个个争先
“过去我们日子苦,现在有能力了,就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樊桂英不仅说给子孙听,也做给子孙看。在樊桂英的带领下,这个大家庭热心帮助他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从通榆县委组织部退休的大女儿多年来坚持做好事不留姓名,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她曾经在傍晚回家时救过一名突发心脏病的男子,但她既没有留下姓名和电话,也没有收下男子给她的感谢钱。小女儿一直在农村和社区工作,她不仅常常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还长期资助了多名孤儿,孤儿亲切地称呼她为“干妈”。小儿子一直在关注和帮助那些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他资助的一名贫困大学生,如今已在四平参加工作。多年来,全家长期资助了6名孤儿,并通过捐助、救济、资助等方式,累计向社会捐献资金达60余万元。孙辈们也纷纷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形式帮助有困难的人。
这个大家庭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举措——“精准扶贫”。每年年初大家庭的成员,不管是儿女们,还是孙辈们,都纷纷主动捐款,交由大儿媳妇进行统一分配。通过这样的形式,把钱整合起来,切实地为两位贫困学生解决了一年的学杂费。
2014年,樊桂英家庭在4月和5月,先后被评为吉林省“十大最美家庭”和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同年9月,樊桂英被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明办评为“吉林好人”。2015年10月樊桂英家庭被评选为第五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樊桂英家庭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家庭’的称号分量太重了,这是我们整个大家庭的荣耀,”已经怀孕6个多月的小儿媳关春艳对记者说,“我们要把荣誉化作动力,在母亲的带领下,把好家风传承给下一代。”
(摘自中国吉林网) (中国吉林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