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已成流行病,但并非绝症(2)
找回生命的意义是终极疗法
“孤独大臣”克劳奇走马上任后,将协调政府跨部门力量,打响针对孤独的“全面战争”。事实上,在政府行动起来之前,一些民间机构已纷纷向孤独“宣战”。
“孤独可以致命。它对健康的危害比每天抽15根烟还大。”英国老年协会主管马克·罗宾逊对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强调,“不过,它是可以治疗的”。
一家名为“陪伴老人”的慈善机构定期组织聚会,召集志愿者与孤寡老人聊天。“我们曾认为,孤独和年龄有关,岁数越大越孤独。可事实表明,任何人都可能深受其害。这就是我们把不同年龄段的人撮合到一起的原因。”该组织CEO克利夫·里奇告诉英国《每日电讯》报。
罗伊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跟该机构引荐的“聊友”通话的感受。“在电话另一端,有人在听你诉说,对你的痛苦感同身受,类似这种感觉,就像在茫茫沙漠中遇到绿洲一样。”现在,他每周与一名志愿者通一次话,那名志愿者“就像我从未有过的孩子一样”。渐渐地,他找回了自己的生活,还加入了唱诗班和电脑班,“我现在的状态很好,有能力面对孤独了”。
老年人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年轻人则重新寻找到生命的意义。艾米参加了慈善协会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陪孤寡老人聊天。“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不再计较个人得失。慢慢地,我的心情好了起来。我的人生有了新目标:帮人们赶走孤独。”艾米说。
后来,她创立了“Marmalade”基金会,专门帮助陷入孤独而无力自拔的人。多年来,得到她帮助的人不计其数,有学生,也有母亲,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穷人,也有富人。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教授斯蒂芬·科尔认为,建立人生使命感有助于消解孤独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果一个人既被孤独感笼罩,又受到使命感驱使,他的人生会向哪边倾斜呢?庆幸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使命感会最终战胜孤独感”。
销声匿迹几年后,史蒂夫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不能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搭理我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想,要找回原来的自己,唯一的方法是主动与人来往。”他说。
他开始积极投身社交活动,对邀请来者不拒。“起初极为痛苦。在朋友孩子的生日派对上,我一个人坐在角落,不敢跟人对视。但我强迫自己坚持,因为这是自我改变的必经之路。改变的过程缓慢而痛苦,但每次都有進步。”几年过去,他终于战胜了自我。
虽然还会不时感到孤独,但对现在的史蒂夫来说,孤独感终究是暂时的,它虽然令人不愉快,但可以接受。“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把老朋友都找了回来,他们的孩子把我当成‘淘气的叔叔’。”眼下,年过半百的史蒂夫最大的愿望是结婚生子。“我爱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尽我所能地善待他们,这多少弥补了我人生的缺憾。我接受了现实——独自生活,但不再孤独。” 史蒂夫说。
(摘自《青年参考》2018年1月30日) (胡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