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8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26772
装修新思路——多功能“弹性空间”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1日 《幸福家庭》2018年第6期
     目前,多数家庭在装修设计时,都会以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即将室内空间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往往一个空间只承载一种生活功能。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这种缺乏“弹性”的室内空间还够用吗?如果说肌肤的弹性代表着人的活力,那么空间的“弹性”就代表着一个家的生命力。

    生活方式多元化,房子必须“装”得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居住品质,而好的居住空间首先建立在能满足居住者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因此,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那么,房子也必须跟得上家庭发展的步伐,变得越来越能“装”。

    当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随着家庭所处阶段的改变,家庭成员增加,生活场景随之变得复杂。一个家,从最初的小两口,到迎接第一个小生命,是家庭成长的第一个阶段;而如今,多数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安家后,往往还会把家乡的父母接到家里,三口之家成长为三代同堂;再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许多家庭要为迎接家庭新成员做准备……从小夫妻两口子到一家老小六口人,这就对家提出了更多居住空间上的需求。可是,现如今买房成本高,尤其是在大城市,对很多家庭来说换大房的资金压力更是不小。所以,与其艰难地咬着牙换更大的房子,还不如想想办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房子,以保证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多数人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希望在自己家里也能拥有一处施展爱好的空间,但现实情况往往令人纠结:阅读、书写已成为生活常态,但在本就不大的家里单独留个书房显得奢侈;锻炼健身已经是日常习惯,但家里一般难有足够开阔的空间,只能跑健身房;会友社交也是节假日必备,但家里没个可以让朋友留宿的地方,每到夜晚兴致再浓也不得不相互道别……难道这些生活喜好都不得不因房子太小、空间“不够”而被牺牲掉吗?其实未必。

    “弹性空间”,并不等于多种功能的简单堆砌

    如果你只想着一个房间只用来实现一种功能,那空间当然不够用。而如果想想办法,让一个空间可以有条件实现多种功能,再按需使用,这样的房子或许会“大”到超乎你的想象。

    这样的空间我们可以称之为“弹性空间”,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多功能房还小有区别。“弹性”顾名思义可伸展、可收缩,“弹性空间”则是可以实现多种功能,但这些功能可开启、可闭合。这不同于一些顶着“多功能”名义的空间设计,只是把各种功能部件进行压缩后简单堆砌。举个例子,同样是一个小书房,如果它只是通过紧密排布摆放了书架、写字台、座椅、钢琴等,这些物件同时存在,那么这个书房充其量只是一个具备了阅读、书写、练琴,最多再加上会客、储物功能的多功能房,空间并没有任何灵活性,即不具备“弹性”,而且往往会因功能太多、物件摆放杂乱而沦为“鸡肋”。而如果这个小书房里的各种物件平时可闭合收纳,用时可开启,互不干扰又能给各种活动腾出更加充足的空间,同时部分家具还“身兼数职”,例如座椅还可兼任储物柜、睡床等,这样的空间才称得上是具备多功能的“弹性空间”。

    打造“弹性空间”,定制家具或许更有优势

    有设计师认为,空间“弹性”不够是因为家具不够灵活,因为一个空间的功能大多是通过其中家具的功能来定义的。因此,让成品家具具备更多功能是打造“弹性空间”的一种选择。以客厅和餐厅为例,传统的设计逻辑基本是把客厅和餐厅分离为两个独立空间,但在日常使用中我们常会发现,不少人吃饭时喜欢端着饭菜在客厅看电视,客厅茶几成了“餐桌”。而想把客厅当书房用的人会发现茶几高度不适合,转而选择使用餐桌来工作。两个空间都要用到桌子,但桌子又似乎不被用于它原本的用途,那么,为什么不把两张桌子换成一张能满足多种功能的大桌子,从而将客厅餐厅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大的“弹性空间”?

    不过,这样一来,这张桌子也会随之成为这个大空间的“主角”,除了要考虑其尺寸要能满足多种使用场景,还很考验主人家的审美和品位。这也是一般家庭选择成品家具的麻煩之处。成品家具毕竟只能在既有空间的基础上去挑选和拼凑,选择少,局限多,而且比较难实现空间使用率的最大化。想让有限的居家空间被充分使用,选择定制家具或许是更理想的选择,因为定制家具会根据既有空间来进行设计,甚至还会在装修设计前对室内各空间和空间各功能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打造“弹性空间”。

    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全屋定制品牌,如索菲亚、欧派、尚品宅配、诗尼曼、玛格等,已经或计划推出打造此类“弹性空间”的定制产品,不过多以“多功能房”等关键词出现。虽然如此,但如上文所述,并非所有“多功能房”都等同于“弹性空间”,而且个别产品也存在某些部件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要加以甄别。 (林超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