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科学家站在“悬崖”上(2)
他不避讳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失败。“我的论文也会被拒,我不在学生面前假装完美。”他认为,当学生看到导师经历失败和挫折,就会觉得失败很平常,“(在研究生阶段)因为你研究的内容更难了,所以遇到更多的失败也很正常。”
范德福德等研究者呼吁改变学术界的“文化”:“学术界的许多人曾大胆说出自己的心理疾病以及他们在学术界面对的污名。担心得不到终身教职、害怕同事评头论足,仅仅是患有心理疾病的学术界人士所承受压力的一小部分。”
留下很好,离开也没关系
在小木虫论坛里,“吐槽”读研经历的“硕博家园”与考研考博交流板块挨在一起。考生为能不能如愿考上而担忧,并表达着对上榜者的羡慕。
这两类帖子下面,总有人引用小说《围城》中的经典语句来劝慰“楼主”: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根据《自然》杂志2017年的调查,在那些因焦虑或抑郁寻求帮助的博士生当中,将近一半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博士项目满意或非常满意。在全体受访者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博士项目满意或非常满意,这些数据与往年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
尽管读博期间压力很大,范德福德表示自己从未想过放弃。他会鼓励那些想放弃的学生坚持下去。“博士学位很有价值,它意味着你更能胜任雇主的工作。”
在《自然》雜志编辑部看来,情况没那么简单。
最近的那条推文在短短两三天内就得到上千次转发和上百条回复,《自然》杂志于2017年3月29日发布社论,语气严肃地表示:“是时候谈谈为何这么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这么糟糕。”
文章将矛头直指学术界的风气:“科学界的文化出了问题,这让年轻一代研究者肩上的负担越来越沉重。”社论中提到的“问题”包括:工作时间长、官僚习气、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研究生缺乏适当的职业指导……
“改变这种文化要花一段时间,不幸的是,要让这个共同体中的一些人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也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文章说,“但改变势在必行。”
社论认为,切入点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有太多的资深科学家把拿到博士学位、却不在学术界工作视为失败。”但现实是,学术界确实没有足够的职位提供给毕业生。
这份期刊已经不是第一次表示:研究生不应局限在学术界找工作,学术界外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在肯塔基大学,范德福德的调研引起了管理者和教师的重视。就在接受笔者采访当天,他还要去参加校方举行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研讨会,自那篇论文发表后,这类研讨邀约几乎没断过。
对于中途“退场”的人来说,生活还在继续。
法国留学生比翁的导师没能申请到下一阶段的科研经费,他没法继续课题研究,还要帮导师处理与研究工作不相关的琐事。开学一年半之后,比翁选择退学。
读博时,比翁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离开实验室、在家里做全职奶爸,他也没有感到太多的遗憾——照顾3岁的女儿同样给他带来很多快乐。现在他在考虑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喜欢的领域中继续探索。
向导师申请退学时,金雯挨了最后一顿批评。办完退学手续后,她感觉特别轻松。临走时,她看到办公室桌上的一张纸,上面写着:同意×××等180名同学退学。
金雯试图回想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却发现她对校园的记忆已经模糊——自打入学,她还没顾上完整地绕校园走一次。
对于那里,她的感受还有点复杂,学校的讲座、活动其实丰富多彩,“遗憾的是我来错了时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金雯和比翁均为化名)
(摘自中青在线2018年4月18日) (李雅娟)
范德福德等研究者呼吁改变学术界的“文化”:“学术界的许多人曾大胆说出自己的心理疾病以及他们在学术界面对的污名。担心得不到终身教职、害怕同事评头论足,仅仅是患有心理疾病的学术界人士所承受压力的一小部分。”
留下很好,离开也没关系
在小木虫论坛里,“吐槽”读研经历的“硕博家园”与考研考博交流板块挨在一起。考生为能不能如愿考上而担忧,并表达着对上榜者的羡慕。
这两类帖子下面,总有人引用小说《围城》中的经典语句来劝慰“楼主”: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根据《自然》杂志2017年的调查,在那些因焦虑或抑郁寻求帮助的博士生当中,将近一半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博士项目满意或非常满意。在全体受访者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博士项目满意或非常满意,这些数据与往年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
尽管读博期间压力很大,范德福德表示自己从未想过放弃。他会鼓励那些想放弃的学生坚持下去。“博士学位很有价值,它意味着你更能胜任雇主的工作。”
在《自然》雜志编辑部看来,情况没那么简单。
最近的那条推文在短短两三天内就得到上千次转发和上百条回复,《自然》杂志于2017年3月29日发布社论,语气严肃地表示:“是时候谈谈为何这么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这么糟糕。”
文章将矛头直指学术界的风气:“科学界的文化出了问题,这让年轻一代研究者肩上的负担越来越沉重。”社论中提到的“问题”包括:工作时间长、官僚习气、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研究生缺乏适当的职业指导……
“改变这种文化要花一段时间,不幸的是,要让这个共同体中的一些人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也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文章说,“但改变势在必行。”
社论认为,切入点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有太多的资深科学家把拿到博士学位、却不在学术界工作视为失败。”但现实是,学术界确实没有足够的职位提供给毕业生。
这份期刊已经不是第一次表示:研究生不应局限在学术界找工作,学术界外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在肯塔基大学,范德福德的调研引起了管理者和教师的重视。就在接受笔者采访当天,他还要去参加校方举行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研讨会,自那篇论文发表后,这类研讨邀约几乎没断过。
对于中途“退场”的人来说,生活还在继续。
法国留学生比翁的导师没能申请到下一阶段的科研经费,他没法继续课题研究,还要帮导师处理与研究工作不相关的琐事。开学一年半之后,比翁选择退学。
读博时,比翁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离开实验室、在家里做全职奶爸,他也没有感到太多的遗憾——照顾3岁的女儿同样给他带来很多快乐。现在他在考虑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喜欢的领域中继续探索。
向导师申请退学时,金雯挨了最后一顿批评。办完退学手续后,她感觉特别轻松。临走时,她看到办公室桌上的一张纸,上面写着:同意×××等180名同学退学。
金雯试图回想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却发现她对校园的记忆已经模糊——自打入学,她还没顾上完整地绕校园走一次。
对于那里,她的感受还有点复杂,学校的讲座、活动其实丰富多彩,“遗憾的是我来错了时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金雯和比翁均为化名)
(摘自中青在线2018年4月18日) (李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