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庭时代,千年家风如何传
古人以家训正家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里,“齐家”强化了个体的修身,也是筑实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达成“齐家”的目标,就需要在家庭或家族内部形成良好风尚。
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在中国古代社会,大家族合众而居,良好的家风对维护家族秩序至关重要,也会提升家族的社会形象。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作为家庭或家族内部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成为古代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也是家风传承的载体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家训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70种说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家训”。家训的形式有很多种,如训诫、遗言遗训、书信、诗歌、格言警句、著作等等。
中国古代流传下的家训到底有多少?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从先秦到明清,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的家训,即使是在现代也仍然声名远播。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