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石云岭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我国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为培养人才主要阵地的学校教育也应紧跟国家政策方针,转变重智育、轻素质教育的观念,将素质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工作不容忽视。音乐素养是综合素养中的关键层面,因此,笔者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基于高中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路径。
分析音乐素养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总结归纳二者融合的方式、方法与注意事项,是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的必要路径。音乐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艺术魅力的能力。音乐素养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生活情趣上,还涉及辨别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在现代社会中,音乐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参与其中,它浸润着人们的公共环境,滋养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提升国民音乐素养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国民音乐素养呢?笔者认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从学校开始抓起,让学生在成长环境中接受良好的音乐熏陶。高中阶段的音乐课堂则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一、影响高中音乐教学效果的因素
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需要,高中音乐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客观教学条件有关。在对音乐作品的解读中,教师对于作品相关内容的筛选决定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走向,而学生也会因个人成长环境、主观认知差异的不同而对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理解。与此同时,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效果有赖于时间、地点、环境、教学设备等客观因素的辅助。
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效果由主观标准影响,由客观标准检验。主观标准是指高中音乐教师个人的素质教育标准。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音乐素养的培养标准因人而异。不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逐步制定起一套符合自身教学习惯的素质教育标准。在这套感性标准的引导下,高中生的音乐素养形成与教师的个人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直接相关。换言之,高中生的音乐素养取决于高中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