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技术与应用》 > 2018年第4期
编号:936922
网络被欺负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及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7日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年第4期
量表,1问题提出,2对象与方法,1对象,2工具,3统计方法,3结果,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网络被欺负和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分析,3网络被欺负,生命意义感和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4生命意义感的调节效应,4讨论
     罗畏畏 方 杰 孙雅文

    ( 佛山市南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佛山 528216) (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广州 510320)

    1 问题提出

    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是指头脑中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包括从较轻微的偶尔体验到自杀念头严重到关于自杀的计划和准备,是评估自杀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蔡军, 肖水源, 周萍, 2003)。临床研究发现,约有80%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之前表露过自杀想法(肖水源, 2001)。2011年的两项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9~20.5%(杜睿, 江光荣, 2015; 李献云等, 2011),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自杀意念的研究,对有效预防自杀、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被欺负是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李亚敏, 雷先阳, 张丹, 刘莉, 唐四元, 2014; 秦瑞, 赵玉遂, 方乐, 俞敏, 2015)。以往研究多探讨的是传统被欺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面临一种新的被欺负类型——网络被欺负(cyber victimization),即个体在网络交流过程中被他人以电子手段蓄意且反复伤害的现象(陈启玉, 唐汉瑛, 张露, 周宗奎, 2016; Kowalski, Giumetti, Schroeder, & Lattanner, 2014)。陈启玉等(2016)的研究表明,82.77%的国内青少年在过去的1年里曾经遇到过1次以上的网络欺负。网络被欺负的现象不仅十分普遍,而且具有匿名性、存在大量潜在观众和无时空限制等特点,因此网络被欺负所导致的危害可能比传统被欺负更大(胡阳, 范翠英, 2013),更具研究意义,尤其是网络被欺负对自杀的作用。Hinduja和Patchin(2010)的研究发现网络被欺负会引起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黎亚军(2016)的研究也表明网络被欺负对国内中学生自杀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且这一作用是通过抑郁这一中介实现的,即中学生受到网络欺负后,会引发抑郁,从而导致自杀。

    当前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国内文献缺乏大学生的网络被欺负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直接证据。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欺负相关行为报告率高于中小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欺负手段更多样化,更多使用网络欺负(杨继宇, 谢宇, 瞿华礼, 刘宗胜, 王毓杰, 2016)。因此,本研究假设1,网络被欺负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其次,如何控制和预防由网络被欺负引起的这些危害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8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