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 20144
编号:13668251
七情学说的发生学研究述评(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日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44
     4《内经》以降历代医家的发挥

    杨巧芳[8]总结了历代医家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的发挥,认为医家学术思想受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所在的地域、所擅长诊治疾病的影响,对情志致病的理解和发挥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色,但并不一定完善。如王冰的“五志甚则自伤,过用病生”;陈无择的“七情为内所因,各随本脏所伤”;刘完素的“情之所伤,皆属火热”;张子和的“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李东垣的“七情所伤,皆损元气”;朱丹溪的“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张介宾的“情志之伤,从心而发”;李中梓的“妇人之病,易伤七情”;叶桂的“七情之郁,总由乎心”;沈金鳌的“七情之伤,发而过其节也”;费伯雄的“七情之伤,必归于心”等等。李成卫等[11]分析七情病因概念的形成,发现陈无择“七情”,六个(怒、喜、悲、恐、惊、思)来自《素问•举痛论》“九气”,一个(忧)来自《诸病源候论•七气候》“七气”,变“气”为情、其数为七,是仿《礼记•礼运》“七情”,而宋明理学心性论是“七情”病因概念形成的指导思想。禄颖等[12]分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学说特点,指出陈无择明确提出了“七情”病因,强调七情致病的广泛性,重视气机及虚实在七情致病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疾病的情志调养。可谓中医病因学的一个突破性贡献,成为七情学说成熟的里程碑。张光霁等[4]也认为,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创“三因说”,并且明确提出“七情”概念,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作为七情之具体内容,七情学说至此定型成熟。郝志等[13]对朱丹溪情志理论的分析与比较研究认为,朱丹溪注重情志疾病研究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