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 20165
编号:13623344
《古今医鉴》学术思想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日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65
     诊察情志气病,脉诊最为便捷。书中记载,“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实,气兼痰饮。又曰:沉弦细动,皆气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

    治疗情志气病,“必须自能知戒”,调节情绪,改善生活习惯,才能戒除病原,保障长期疗效。用药治疗,“郁气宜开郁”,可选用苍术、香附、川芎、青皮、竹茹、山栀子、枳壳、连翘、木香、泽泻等,各具功效,“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紫苏散表气,厚朴泻胃气,槟榔泻至高之气,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真气,脑麝散真气,木香行中下焦气”,临证灵活选用。还需注意,行气开郁之药多服有损气耗气之弊,如“枳壳破滞气,然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损真气”,临证需“用之能治气之标,而不能制气之本”,主张中病即止,以免损泄正气。

    《古今医鉴》所载治疗情志气病的方剂丰富,疗效肯定。如治疗“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梅核气,认为此病为“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厉痰郁结”所致,治宜导痰开郁、清热顺气,“如老痰凝结不开,以咸能软坚立药,海石、立明籽之类”。选用加味四七汤、加味二陈汤、行气散治疗,多以半夏、茯苓、厚朴、紫苏、苏梗、青皮等为主药。又如治疗忧愁思虑、忿怒伤神,或临食忧感,或事不遂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的胸胁痞胀,用分心气饮,以青陈皮、半夏、赤白茯苓、紫苏、大腹皮、肉桂、桑皮、木通、羌活、甘草治疗,依症化裁,性急加柴胡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