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古籍数字化及嵌入学术资源平台的探索与实践(2)
古籍保存对温湿度、照明、紫外线、空气净化、通风、防虫防鼠、消防安防等各种环境要求非常高,最重要的是在古籍使用过程中的人工磨损给古籍的保存和利用带来现实上的矛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陆续开展了对古籍的数字化研究探索,既有助于对古籍进行永久性保存及再生性保护,以减少因环境和人为等因素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可以方便对古籍的整理、存储、交流、传播与利用,促进对古籍文献信息开展有效利用和深入研究。在古籍数字化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数字化处理方式和服务模式。除了古籍书目数字化以外,最主要的是将古籍以“文本版”或“图像版”形式数字化,以光盘或磁盘作为存储媒介提供浏览检索服务。两种方式在文字识别、全文检索、存储空间、浏览阅读等方面各有优缺点[2]。目前,无论是对单种古籍的数字化还是对批量古籍数字化后建立数据库,无论是图像库还是文本库,无论是光盘版或是网络数据库平台,基本都是以图书整体为单位提供浏览或检索阅读服务,可以称为文献型数据库。在已经建设的古籍数字化平台所采取的文本型、图像型和图文型等数字化处理类型和服务模式中,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见表1)。
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除了整体数字化并提供服务外,也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元的知识表示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