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微》之辨脉(2)
王叔和在《脉经》中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4]。脉诊是中医诊法中的认知难点,医生凭借三指,了解患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方面的状况,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积累丰富的诊脉经验。施氏精于辨证,十分注重脉学理论的临床应用,临床辨脉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为使临证而不迷,在论脉时突出了诊脉提示的临床意义。在论述脉来“必不单至”时沿用滑寿《诊家枢要》六脉为纲诊脉法,“大抵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也”[5],认为这6个字能够准确概括脉来相兼时不同脉象所提示的病因病机。脉形是以四脉为纲,其他的脉象皆分属于四脉之下,提到滑和数、涩和迟,虽然脉形相近,但是脉理相差悬殊,因此“所谓提纲不出乎六字者,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气血也”[2]卷之下50。此外,施氏把“有力无力”单列出来,由于各种脉象有力无力提示的临床意义各不相同,因此在论述不同脉象有力、无力的差别时也蕴含了脉象之间的鉴别,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其发病原因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2]卷之下52;“浮有力主风,无力主虚。凡得浮脉,是外得之病,宜发散”[2]卷之下5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