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1年第1期
编号:984191
外治膏药的历史沿革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31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
基质,1历史沿革,2结语与展望
     钟伯雄,刘伟志,秦阿娜,庞宗然,崔 箭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膏药是我国传统中医学五大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是我国传统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被誉为“外治之宗”的吴师机(吴尚先)指出“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1]。”它具有简、便、验、廉、安全可靠等特点。

    一般膏药包括膏(基质)和药两个部分,膏比较简单,且成分也比较固定,药因人因病各有不同。中药外治的膏剂大致可以分为硬膏和软膏两大类:1)硬膏,通称为“膏药”,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将药物溶解或混匀于适当基质中,摊涂于纸、布或皮上,贴于患处或人体经络穴位上,药物通过透皮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发挥其通经走络、行滞去瘀、开窍透骨、驱风散寒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硬膏是一类供贴敷使用的近似固体的外用剂型。根据基质组成不同还可分为:①铅膏药,包括“黑膏药”和“白膏药”;②松香膏;③橡胶硬膏;④巴布膏剂;⑤透皮贴剂。2)软膏,古时称“贴”,是用植物油、蜡腊、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基质,加入药物加热后,提取有效成分;或不经加热,研粉掺入所制成的供皮肤或黏膜应用的半固体剂型,具有保护、湿润、润滑或局部治疗作用,俗称“药膏”,又称“油膏”。

    1 历史沿革

    膏剂是中医传统外治方剂的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先民们在与野兽和大自然的斗争中,经常产生外伤疾病,他们发现以某些植物的叶、茎、根等涂敷于伤口,可以起到止血、止痛、消肿等作用。随着长期的经验积累,先民们便发现了一些植物的外用治疗作用,并逐渐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最初的外治单方就这样产生了[2]。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对中医外治的经验便有了一些文字描述,汉字“膏”在当时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膏药。

    最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记载了一种羊脂类药物,用于涂擦皮肤防治皲裂,这可以说是早期膏药的雏形[3]。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著《五十二病方》,成书于公元前413年的战国时代,也是医书中最早记载用膏方治病的帛书,其内容要早于《黄帝内经》,书中所记载的283方中,其中供外用的敷方就有70多首,如“治伤痉:冶黄黔(芩)、甘草相半,即以彘膏财足以煎之。煎之沸,即以布足(捉)之,予(抒)其汁,傅[4]。”如用鸡毛、人发之类制成的炭剂外敷以止血,至今临床仍在沿用。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一些膏药的用药经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3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