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1年第1期
编号:984198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31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
理气,肝郁,疏肝,1病因病机,2中医药对FD的治疗,3实验研究,4结语
     陈维琴

    (天津市黄河医院,天津 30011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常见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经生化、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病程规定症状出现在诊断前6个月,且近3个月有症状。目前西医多采用吗丁啉、西沙比利等促胃肠动力药及对症治疗,效果并不满意,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相对而言,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有一定的优势,具有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疗程短等特点。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中无FD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此病归属于“胃脘痛”“痞证”“嘈杂”“纳呆”等范畴。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但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感知过敏、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胃肠激素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尚有争议。中医对FD病因病机探讨很多,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多数认为本病总属脾胃病证,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为其主要发病因素,六淫劳倦为次。田德禄[1]认为其发生与情志不畅、外邪内积、脾胃虚弱有关。其病机核心为胃失通降,气机阻滞贯穿疾病始终。病性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为标;病初以邪实为主,久则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徐敏等[2]则认为FD的发病多与饮食、精神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认为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病情的原因。张帆等[3]从脏腑关系及经络腧穴两方面论述了心与脾胃的密切关系,心胃相互资生,相辅相成,情志发于心而应于五脏,胃的活动受心神的制约与调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