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1年第2期
编号:98406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
病机,中医药,1病因病机,2治疗,3实验研究,4存在问题与研究思路
     ,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2.江苏省中医院 消化科,江苏 南京 21002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FBD),临床特点为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神经、精神、感染因素所致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很大困扰。罗马Ⅲ把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不确定型(IBS-U),临床研究发现,IBS的各种亚型中,IBS-D最为多见[1],属中医“泄泻”“腹痛”“郁证”等范畴。近年来,有关研究中医药对IBS-D的疗效、机理的报道越来越多,现将中医中药对IBS-D的研究现状论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近年来大部分学者深入探讨了本病的病因病机,随着探讨的深入,认识逐渐趋向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肝脾不调有关,如程彬彬[2]认为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情志不畅、体虚劳倦等,均可导致肝脾失调而发病。还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看法,如刘汉昌[3]认为脾肾阳虚为IBS-D的发病关键,主要病机为脾气虚弱,日久伤肾,肾阳不足,脾失温煦,健运失司,日久脾肾阳虚而致泄泻。鲍国瑞等[4]认为IBS-D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情志不畅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肝脾不和而致腹痛腹泻,或脾虚日久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脾肾阳虚,加重脾湿而致泄泻。

    对于IBS-D病程中的病机演变规律,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周怀等[5]认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肝脾失和是IBS-D发病初期的主要病机,劳损久病,累及脾肾,脾肾阳虚,痰浊瘀血内生,是IBS-D中晚期的发病机制。王玉保[6]认为,本病早期的病机主要为肝脾不和,疏泄失职,运化失健。随着病情发展,气郁、湿蕴化热,湿热蕴结肠道,伤及肠中脂膜,气血壅滞而致腹痛。范汉淮[7]认为,该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早期多数属实证,肝郁气滞或湿浊阻滞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肝气乘脾,脾虚失运为虚实夹杂,或寒湿内蕴化热为寒热错杂证;病程迁延日久,气血化源不足,肾气失充则为虚证。

    由此可见,IBS-D的病因病机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均认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体虚等是其主要病因,病位涉及肝、脾、胃、肠、肾等多个脏腑,在IBS-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肝脾两脏功能失调。肝气郁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45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