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1年第4期
编号:983822
《金匮要略》对《内经》痹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25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
1《内经》论痹,2《金匮要略》论痹,3治则治法更详细
     ,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1 《内经》论痹

    《内经》首先论述了痹证的形成和命名与风寒湿三邪有关,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2]曰:“痹者,卑也。有病则日降日深之义,又有不得自如之义。”对于痹证的症状表现,《内经》指出:“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又有:“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灵枢·周痹》[3]篇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对于五体痹论述有“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同时还论及五脏痹的成因及证候表现,由于篇幅原因,在此则不一一说明。

    《内经》论述的痹证有行痹、痛痹、著痹、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心痹、喉痹、肠痹、周痹等。有学者将痹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之痹包括一切脏腑器官组织气机阻滞之疾;狭义之痹指感受风寒湿三邪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