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丙型肝炎的研究
丙肝,利巴韦,1病因病机,2中医药治疗,3中西医结合治疗,4结语
曹静静,薛博瑜(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一种传染病。每年有300~400万新发病例。我国抗HCV的阳性率平均为3.2%[1]。感染HCV以后,由于HCV的复杂性使病毒的变异达20多种,抗原呈递DC细胞功能的失调,清除病毒能力减弱,使50%~85%的急性感染者容易转为慢性化[2]。丙型肝炎临床症状没有乙型肝炎典型,慢转率高,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大,因此,治疗上更为重要。
国际上目前认为Peg-IFNα-2a或者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是最有效的抗HCV治疗方案[3]。采用聚乙二醇化-IFN(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加上利巴韦林治疗,使得持久病毒应答(SVR)率有了很大的提高[4]。但由于治疗方案的局限性和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中药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综合药理学作用对慢性丙肝复杂的病理生物学改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现将国内外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丙型肝炎的研究作如下总结。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丙型肝炎”的病名记载,但是根据临床表现分析,本病多属于中医学“疫毒”“黄疸”“胁痛”“症积”等病证的范畴。中医认为,湿热疫毒是导致丙型肝炎发病的根本原因。湿热之邪,难清难化;疫毒之邪,来势凶猛,直入血分。正符合丙型肝炎多由输血、手术等传播的特性。薛博瑜教授[5]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其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认为本病病机为感受疫毒热邪,正气亏损。肝为藏血之脏,毒邪藏肝,迁延不愈,郁滞肝络。肝病最易犯脾,肝郁气滞,可致脾失健运。病机为热毒瘀结、肝脾损伤。病程各阶段虚实各有侧重:早期多为湿热壅盛,中期则肝郁脾虚,久病及肾、入络,故后期多肝肾俱虚[6]。苏进才[7]认为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为湿热疫毒、湿热未尽、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血瘀阻。总之,湿热疫毒为发病的始因,正气亏虚为发病的基础,肝脾失调为病变的枢纽,气滞血瘀为病变的结局。
2 中医药治疗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出丙肝辨证分型标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4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