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医病书》用药论管窥
六腑,吴鞠通,苦寒,1倡导用药用量中病之的,2强调药必对证不容偏执,3反对恣用苦寒防生弊端,4述天道喻药道择药治病,5论脏腑体用言药之通守
丁 勇(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阴 223300)
吴鞠通,江苏淮阴人,名瑭,字佩珩,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医学家、临床家,著有医著《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和《医医病书》。《温病条辨》以理论指导实践,《吴鞠通医案》以实践论证理论,《医医病书》述其未完,是吴鞠通完成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晚年的一部力作,书成于1831年。全书记72论(篇),内容可归类为医德医术、杂病辨治、方药之道3个方面。其中涉及方药之道28篇,单及用药之论21篇,兹就吴氏论用药之道分5个方面略呈管见。
1 倡导用药用量中病之的
医术神奇,精于方药,方以药成[1],药物是治病的主宰,治病效与不效,与用药关系至密。吴氏临床对此十分重视,就用药分量而言,提出“用药分量,有宜多者,少则不效”“药有宜少用者,万不可多用”。用药分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疗效,用药分量不足或药量太过都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药量太小,杯水车薪,不能补偏救弊,何病可治?药量太大,药毒伤人,反致弊端,甚至伤人致命。
用药量的大小,一是视病情而定,大担重任,小生奇效。比如暑温、痹证、痰饮病证脉洪的患者,皆因肺胃热盛,石膏用量宜大,吴氏提及用此药,有1剂数两,有1剂量达斤,不效不罢。也有用石膏的量至数斤、数10斤……之多;有的病症则相反,如寒燥证用蟾酥量宜小,瘀血证用皂矾只能在几微之间,而每皆效佳。疾病的病程中,药量大小应中病之的。吴氏认为“病轻药重为不中,病重药轻亦为不中;病浅药深为不中,病深药浅亦为不中”。翻开吴氏之书,吴氏用甘草者,重则剂达6两,少则4分,15倍之差,周旋于临床,屡起沉疴,用药用量之精,乃临床家楷模。二是视体质而定,如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吴氏主张在小儿用药方面,贵在轻灵,这种思想渗透于他的各个作品之中,如他在《温病条辨》中提及“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症,则莫知其乡。”就是说小儿用药宜清轻灵动,中病即效,过则有伤正之虑。[2]
2 强调药必对证不容偏执
吴氏十分强调作为一个医生临床首要之事是“识证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1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