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研究概况
肾衰,肾衰竭,灌肠,1病因病机,2临床研究,3结语
傅 奕(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导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变进行性发展,最终进入终末期肾衰。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变化,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方法,早、中期主要采取优质低蛋白饮食、α酮酸制剂、ACEI/ARB、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等,以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至终末期主要采取透析和肾移植替代治疗。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肾功能、推迟进入透析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慢性肾功能不全,属中医“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肾劳”等范畴。现代中医学家依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在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刘渡舟[1]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形成是脾肾清阳不升,湿浊下注于肾,肾的气化功能失职,浊毒停留体内,变证丛生。叶任高[2]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病机关键。邹燕琴等[3]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机是肾元衰竭、水毒潴留。肾元衰竭是本,水毒潴留是发病之标,故此为本虚标实之病,晚期可出现多脏器疾病。孙伟[4]提出慢性肾功能不全以肾虚湿瘀立论,肾虚为本,湿热为进展因素,瘀血是疾病的结果。杜雨茂[5]认为,正气衰败是其本,湿邪、浊毒,瘀血阻滞是其标,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是其病理特征。郑杨等[6]则认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湿浊氮质潴留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关键。陆鸿滨[7]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病程长,久则气血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津液不能上乘,湿浊不得下泄,升降失常可导致成痰、成瘀、化热、动风。肖相如[8]从中医整体观念和脏腑相关学说分析,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就是人体的气化功能逐渐衰退乃至衰竭的过程,气化功能不仅与肾有关,其他所有脏腑俱参与其中。庚及弟[9]认为浊毒(湿热、瘀血、痰浊)是疾病进展因素,并把浊毒病与现代医学脂质肾毒性理论进行相关性研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指标。焦安钦等[10]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脾肾双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