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3年第6期
编号:979258
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31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
脉象,脉搏,要素,1脉象的产生原理,2脉诊的重要性,3系统辨证脉学建立的必要性,4系统辨证脉学的特点,5系统辨证脉学的基本观点,6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的关系
     吴晓迪,滕 晶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

    中医脉诊始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脉经》,成熟于《濒湖脉学》,从遍诊法到三部九候再到独取寸口,脉诊作为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经久不衰,在中医学体系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5]但是再看明清关于脉学的著作大多是对传统的28种脉象的概述和文献总结,无实质性突破。而齐向华教授的著作《辨证脉学》[6]中脉象要素的提出则是中医传统脉学在现代医学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1 脉象的产生原理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脉乃血脉,依赖于血的充盈和气的推行。血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脉象的大小,气的强弱调节着脉搏的强弱。从脏腑来说,五脏均与脉象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主血脉分为主血和主脉,主血者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到达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主脉者即“脉者,血之府也”,心气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肺主一身之气可贯注心脉助心气。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又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将富有营养的血液输布于全身各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气血生化有源保证了血的充盈;脾的统血作用将血液统摄于脉道之中而不致妄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