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的核心作用
1从方剂配伍理论阐明其核心作用,2从文献资料论证其核心作用,3从实验研究佐证其核心作用,4从临床运用说明其核心作用
张 毫,徐满卿,丁 舸(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
茵陈蒿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有关论述茵陈蒿汤的条文有:“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该方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药虽3味,配伍严谨,用药精当,为治疗湿热黄疸的要方。但笔者认为茵陈、大黄在茵陈蒿汤配伍中处于核心地位,且密不可分,具有重要配伍意义。现论述如下。
1 从方剂配伍理论阐明其核心作用
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其临床表现为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阳黄乃因阳明病不汗出,湿热内郁不得外散,小便不利致水湿不能下行,故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邪与瘀热郁蒸,外溢与肌肤所致。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大黄构成茵陈蒿汤核心组成部分,其中茵陈味苦微寒,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为治黄疸之第一要药。表有湿者,能微发其汗,里有湿者,能利尿祛湿,故阳黄、阴黄、表湿、里湿皆可用之。而大黄性味苦寒降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2药合用以利湿与泻热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给湿热之邪以出路,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疸自退。如果不注意通利二便,纯用清热解毒燥湿诸药,则邪无出路,黄疸不易消退。在《景岳全书》中特别指出:“阳黄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