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文体形式研究的几点思考
医籍,文体学,1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必要性,2研究的方向及要点,3研究的可行性与研究方法
张 戬,杨东方,黄作阵(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医人文系,北京 100029)
本文从“文体学”的视角,对中医古籍(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ACMB)文体形式的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
1 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必要性
文体学,作为一门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以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为核心,日渐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对越来越多的学科研究产生影响[1]。在我国,文体研究在古代文学、哲学、史学等传统学科领域已经成果颇丰,而中医(包括中药,下同)古籍的文体形式研究却还相当寂寞,面世成果仅有3篇论文。《中医文献文体的分类辨析》一文将中医古籍文体分为8大类[2],《试论中医文献的文体》又进一步分为3种7类[3],这2篇论文可以说是中医古籍文体研究的奠基之作,但还停留在文体分类的初级阶段上。而《古医籍助读(三)——中医古籍的著作结构与文体》仅简单提及中医古籍文体的多样性[4]。而且这3篇论文均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这说明中医古籍文体研究一度曾引起关注,而后却未能深入下去。目前中医古籍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向,一是关注内容;二是文献的版本、目录、训诂、整理。后者虽然偏于形式,却囿于传统“小学”的范围与方法,对连接内容与形式的文体少有关注,至于对文体的深入挖掘与探讨更属阙如。在笔者看来,中医古籍文体形式的研究是大有必要的。
首先,中医古籍文体形式多种多样,足以构成一种现象乃至研究对象。当我们打破学科壁垒,从大“文章学”的角度去观照中国古代的典籍、文献、文章(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观照方式)[5],可以发现承载它们的是种类繁多,千变万化的文体形式,而这些文体形式均有其兴衰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医古籍也是如此。在编修医古文教材,编排文选,确定目录的时候,在考虑内容的同时,往往还要兼顾文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