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口疮的中医辨治溯源
生疮,口舌,心脾,1病名沿革,2病因病机,3辨证论治
程 旺,周轶群,陈仁寿(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
中医对口疮的认识历史久远,归纳起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口疮泛指口腔黏膜的一切破溃[1],狭义口疮是以唇、颊、舌、上腭及齿龈等处肌膜出现灼热疼痛的溃烂点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笔者拟对古医籍中有关狭义口疮(以下简称“口疮”)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病名沿革
《素问·气交变大论》首载“口疮”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口疮又名口疡,《素问·五常政大论》谓:“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鼻窒口疡”[2]。后世根据病因常在口疮前冠以其他称谓,如《诸病源候论》[3]称“伤寒口疮”“时气口疮”“热病口疮”,《外台秘要》[4]有“天行口疮”“石发口疮”之名,宋代《太平圣惠方》[5]载“口舌疮”“口中疳疮”等病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疮疡论》[6]提出“少阴口疮”“太阴口疮”。《卫生宝鉴·卷十一》[7]载“心病口疮”。《外科正宗·卷之四》将口疮命为“口破”,并从病位表现而辨虚实,曰:“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淡而斑细点,实火者,色红而满口烂斑”[8]。《医宗金鉴·大人口破》明确口破与口疮为同一病证,曰:“大人口破,此证名曰口疮”[9]。
2 病因病机
口疮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局限性浅表性溃疡,周围充血,灼热疼痛,乃火热炽盛的表现,火热之邪既可从外感受,但多半由内伤而发[10]。在古代文献中,有关口疮的病因病机有不同论述,病因不一,故而治疗相异,大致可归为以下。
2.1 外感风热 《素问·五常政大论》与《素问·气交变大论》最早提出口疮的发生与外感邪热之气有关,后世不断加以阐释,认为外感热邪犯卫不散,心脾气滞郁内不疏,易热郁化火灼伤口舌生疮,如《疡科心得集·辨口疮口糜论》载“(口疮)乃心脾气滞,更外感风热所致”[11]。
2.2 毒气上攻 《诸病源候论·伤寒口疮候》云:“口中烂生疮,以其表里俱热,热不已,毒气熏上热故也”。《诸病源候论·时气口疮候》谓:“发汗下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1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