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郁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消痞,枳实,胃脘,1病名溯源,2病因病机,3六郁论治,4结语
袁 清,李春婷(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指胆汁与其他肠液混合,通过幽门逆流入胃,刺激胃黏膜从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1]。病因多为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行降低幽门功能的手术所致,前者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G),后者称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SBRG)。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缺乏金标准,目前多依据胃镜检查及其病理来诊断[2]。临床表现多为胃痛、胃胀、烧心、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口苦、纳呆等,依据其临床表现的主次不同,又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反胃”“嘈杂”“吐酸”“呕吐”等范畴。
1 病名溯源
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就有记载:“气郁、血郁、湿郁、痰郁、食郁、火郁”之六郁之学说,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而创制越鞠丸这一名方。清代吴澄《不居集·七情内郁》曰:“百病皆生于郁,故凡病之属郁者,十常八九。”现代医家总结前人之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也对“郁”之命名有了进一步阐述:一指天地间的闭塞状态,二指人体内精气不畅通的病理,三指情志抑郁致病[3]。为此,也有部分医家提出,诸病兼可从郁论治[4],所以本文讨论之“郁”并非单纯指人之精神抑郁状态。
2 病因病机
《证治汇补》云:“凡郁皆在中焦。中焦者,脾胃也,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脏腑之气的升降、交通、相济互用,全赖脾胃居中的斡旋。”《灵枢经·四时气》篇谓:“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笔者认为BRG病位在胃脾,与胆肝密切相关,其病因可从“六郁”而论,六郁结于中焦,有碍中焦升降运动,当升而不升,当降而不降,气机升降运动失调,脾之健运失常,肝失疏泄,胆随胃逆,肝随脾升,则BRG的临床表现随之而生。且“六郁”为病,又可相继生焉,气郁可致湿滞,湿滞不化又可郁而成热,热郁日久而生痰,痰郁停滞而血不行,血郁而食积,自此相互转化,相附而生[5]。故笔者认为“六郁”致病在BRG发病过程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深究。
3 六郁论治
笔者认为,“六郁”在BR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6-7],对从六郁论治BRG归纳如下。
3.1 疏肝理气解郁法 本法适用于“气郁”为主的BRG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8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