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5年第4期
编号:978731
《伤寒论》中三则病证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0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
血证,张仲景,1痞证,2奔豚,3蓄血,4结语
     王 轶,朱生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437)

    《伤寒论》中三则病证探析

    王 轶,朱生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437)

    《伤寒论》中痞证、奔豚、蓄血三则病证与现代临床联系紧密。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病理变化为邪犯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疾病,临证当与胸痹(如心梗)、结胸(如急腹症)、脏结(如胃肠道肿瘤)等鉴别;奔豚的病因包括被寒、惊恐、肾虚、忧思,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与现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功能不全、不完全机械性肠梗阻、脑血管栓塞及脑神经功能障碍等疾病十分相似,治疗时当从心、肝、肾等相关脏腑入手;蓄血是瘀血的一种,是外感病过程中瘀热互结的病变,病变部位不限于下焦,可涉及三焦、全身经脉及其相对应、相络属的脏腑。

    伤寒论;张仲景;痞证;奔豚;蓄血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书中张仲景不仅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还集汉代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1-2]。痞证、奔豚、蓄血三则病证在《伤寒论》中的论述较为详细,且与现代临床联系紧密,故笔者欲从原文角度一一探析,力求借鉴经典中医学理论,加深今之医者对相关疾病的认识,从而提升诊疗水平。

    1 痞证

    1.1 原文论述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给出了“痞”的定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及“痞”的特点“按之自濡”,说明痞证是患者自觉痞满不舒但不疼痛而按之柔软的病证。《伤寒论》中的痞证是指以心下痞为主症的一类证候[3],这就明确了痞证的病变部位——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原文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说明了痞证的基本病机实为气机阻滞[4],故其病理变化是邪犯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痞证的诊断当与“结胸”“脏结”“胸痹”相鉴别:由原文149条“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可看出疼痛与否是区别痞证、结胸的要点[5];由原文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脏)结,死。”可看出是否存在有形之肿块是痞证与脏结的鉴别要点;《金匮》原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说明尽管痞证与胸痹病变部位不同,但发病时可出现相似症状,临床上需审慎对待。心下痞可分为寒热错杂痞和热痞来论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