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浊证
李志祥,孔 薇(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浊证
李志祥1,孔薇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摘要: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病(CKD)为本虚标实,湿浊证为其最常见的邪实证型。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之邪下注蓄积于肾脏。针对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提出补益脾肾、活血化瘀、化湿泄浊等中医治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辨证治疗肾脏病湿浊证延缓进展到慢性肾脏病5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湿浊证;中医药疗法
2006年“提高全球肾脏病预后(KDIGO)国际组织”确认在全球肾脏病界用慢性肾脏病取代过去的“慢性肾衰竭”(CRF)、“慢性肾损伤”(CRI)等名称。慢性肾脏病[1]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病史>3个月,肾损害系指肾脏功能及结构的异常,包括尿液或血液的成分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 ≥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表现。湿浊贯穿慢性肾脏病的始终,中医药辨证论治可多靶点治疗慢性肾脏病。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2-4]证实,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浊证的疗效显著。现将CKD与湿浊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总结如下。
1CKD与湿浊的关系
1.1中医对CKD与湿浊的认识湿浊是慢性肾脏病的致病原因,也是慢性肾脏病形成的病理产物。《内经·素问》中:“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付春梅等[5]认为,湿浊为慢性肾脏病的根本致病因素,提出治湿化浊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关键所在,与慢性肾脏病的预后密切相关。钟建等[6]在“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CKD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湿浊内蕴为其主要病机。湿浊与慢性肾脏病密切相连,阐述了CKD与湿浊的关系,提出从湿浊论治,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笔者认为,湿浊黏滞,病性趋下,肾脏在下,易受侵袭。湿浊易夹杂它邪致病,病情缠绵,故肾脏病迁延日久难愈。湿浊之邪,损伤肾络,肾气失司,则水湿泛溢肌肤,阻滞气血运行,属祖国医学“水肿”“溺毒”等范畴。湿浊日久,弥散三焦,气机不利,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脾肾二脏受困,脾失健运,肾失充养,助长湿浊之邪。CKD的病位主要在脾肾,脾肾亏虚,产生湿浊等病理产物。脾肾亏虚,脾阳不升,浊阴不降,肾精不足,水湿内停,酿生湿浊。
1.2现代医学对CKD与湿浊的认识肾脏在人体内不仅仅起排泄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