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阴阳隐喻认知的《内经》脏腑藏泻理论诠释
六腑,精气,1《内经》脏腑藏泻述要,2阴阳隐喻模型与脏腑藏泻理论的构建
李成华,孙慧明,张庆祥(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论 著
·学术探讨·
基于阴阳隐喻认知的《内经》脏腑藏泻理论诠释
李成华,孙慧明,张庆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中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4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型。基于阴阳隐喻认知模型,取阴阳之象,“阴静阳躁”之道为说明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脏腑藏泻理论提供了认知基础,“阴阳互藏”之理则为阐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提供了发生学依据。
《内经》;藏泻理论;隐喻;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以取象比类为主要思维方式确立的。“应象”是取象比类的工作机制,中医经典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取天地、自然、社会之象,譬喻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诊疗以阐释医理。但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古人未能阐释应象的内涵和实现方式,对某些概念的机械阐释也造成了医理的牵强附会。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LAKOFF G等[1]提出了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始源域是已知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目标域是未知事物,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为方位(空间)隐喻、实体(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类。隐喻是人类的共有的思维模式,其表达形式受思维习惯和语言特点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中医学领域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隐喻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型,在中医学领域体现为阴阳模式、五行模式、天人相应模式和社会功能模式等4种模型。认知隐喻学为诠释《内经》提出的脏腑藏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1 《内经》脏腑藏泻述要
《素问·五脏别论》论述了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藏于阴而象于地”“藏而不泻”的生理特点,高度概括了脏腑的生理功能与主要区别,是中医学脏腑藏泻理论的集中表达,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
五脏主藏精气。《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心者……神之变”“肺者……魄之处”“肾者……精之处”“肝者……魂之居”“脾者……营之居”的论断。《内经》亦有大量五脏藏中有泻的论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3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