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6年第6期
编号:978064
“脾体阴而用阳”探究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23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
脏腑,脾胃,1历史沿革,2脾“体阴而用阳”,3阐释发挥,4代表方剂,5结语
     姚鹏宇,郑诗雨,卢 岩*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250355)

    “脾体阴而用阳”探究

    姚鹏宇1,郑诗雨2,卢 岩2*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250355)

    “脾体阴而用阳”是根据脾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将脾系疾病划分病“体”、病“用”两类,各随其所得而立法施治,以期达到临床执简驭繁的效果。“体阴而用阳”的理念提出是阐释脏腑物质与功能关系,强调治病求本,重视脏腑本身阴阳平衡。临床以“体用”理论指导疾病治疗必须重视中医“整体观”,切不可脱离脏腑独论一脏。

    脾体阴而用阳;生理;病理;附子理中汤

    “脾体阴而用阳”这一概念首见于清代·喻昌《医门法律·中寒门方·论附子理中汤》:“人身脾胃之地,总名中土,脾之体阴而用则阳,胃之体阳而用则阴。”[1]这段话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脾的病理生理特性,为治疗脾病提供了临床指导思想。从字义分析,“体”,《康熙字典》释:“体,成形也”;黄元御谓之“形成而体具”,即有形的本体。《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小礼无所用”一语,解释“用”,具有功用的含义,则“体用”理解为物质与功能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阴阳关系的描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化气,阴成形”。据此分析,形体有形可征为阴,功用为阳。即“五脏六腑者,体阴用必阳”的理论[2]。

    1 历史沿革

    “体用”理论首见于《内经》,后世不断发展,见诸文献,作为解释形体与功能的联系性,如金·李杲在《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中提到:“鼻……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3]。直至明代,张景岳将“体用”学说与脏腑阴阳相结合,脏腑体用理论逐渐成形。叶天士提出的“肝体阴而用阳”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且较完备的脏腑体用理论。清·缪希雍提出“脾阴”概念,是“脾体阴而用阳”理论形成基础,喻嘉言《医门法律》首次提出“脾体阴而用阳”,后经过其他医家阐释发展,如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解·精华滋生》“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4],把脾主升清,作为其主要的功用。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脾土以湿化气……其体阴而其用阳。……脾土之义有如是者。”并提出脾气不布、湿气太甚皆可致谷不化[5]。对“脾体阴而用阳”的病因病机特点进行了论述。近现代对“脾体阴而用阳”的研究日渐丰富,如国医大师路志正追本溯源,从叶天士“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之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3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