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胶束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网状,内皮,1聚合物胶束的结构与特点,2聚合物胶束的靶向机制,3聚合物胶束治疗脑类,神经类疾病的研究,4展望
阚 默,陈锡俊,兰兴成,石晓征,曲晓波(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近年来全球人口老龄化,随着脑类、神经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对开发脑病治疗,诊断和预防剂的要求日渐增加。血脑屏障(BBB)是保护大脑毛细血管的独特调节系统,可阻止血液中超过98%的小分子与几乎100%的大分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1],在保护脑部不受到外界侵扰的同时也使脑内药物传递受到限制。尽管神经科学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存在生理性低渗透屏障,许多潜在的治疗药物被阻止进入CNS。因此,众多研究[2-4]关注于利用BBB自身的特性,开发新型药物制剂,纳米材料系统等复杂方法正在迅速发展,以纳米材料作为载体,通过胞吞作用进入大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向CNS输送药物,在无损伤的前提下跨越BBB起到治疗的作用。 本文主要综述聚合物胶束作为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 聚合物胶束的结构与特点
聚合物胶束是具有双层膜的纳米尺寸囊泡系统,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亲水-疏水)[5]组成,颗粒直径为1~1 000 nm。聚合物胶束的核心可用于包封亲水性药物,而共聚物膜的双层可以递送疏水性药物。聚合体胶束与脂质体结构类似,主要区别是聚合物胶束外部双层由两亲性共聚物组成,其分子量高达100 kDa,而脂质体的分子量大多数低于1 kDa。聚合物胶束囊泡的膜更厚于脂质体,可以提供更好的耐用物理屏障,保护封闭的药物。当用于药物递送时,更坚固且更少渗漏的聚合物胶束囊泡可以改善药物循环时间和防止药物不受控制释放[6]。聚合物胶束能装载大量小分子疏水性药物,对于大分子如核酸和蛋白质也可通过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载入其中。典型例子是将带负电荷的DNA并入聚合物胶束的内核中,通过带正电荷的离子相互作用,并使用载体聚合物嵌段如聚(L-赖氨酸)实现[7]。在临床试验中,由于治疗脑病的药物具有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特点,所以用聚合物胶束进行包裹。聚合物胶束纳米给药载体系统是多功能结构,可以负载更多的药物,具有良好的递送和可调控释放的能力。当用于药物递送时,聚合物胶束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耐用物理屏障,防止药物的泄露,还可以改善药物循环时间和防止药物不受调控释放。因此,聚合物胶束作为纳米结构生物材料具有巨大潜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6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