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9年第5期
编号:974508
从温病学辨斑疹白?探讨银屑病诊治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5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
热毒,脓疱,1病因相关,起病相同,2病机相通,表现相同,3斑疹白?,辨证论治,4病案举例,5讨论
     薛盼盼,许鹏光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红斑性炎症性皮肤病,易于复发,病势缠绵难愈,临床分为寻常型、红皮病型、关节型和脓疱型,中、西医治疗均有疗效。中医药治疗多能取得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西药[1]。银屑病皮损的演变、消退是判断其临床疗效的重要标志。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斑疹、脓疱的辨证论治,对提高银屑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减少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依据“读经典,做临床”的思路,通过温病学辨斑疹白?理论对银屑病的诊治作以探讨。

    1 病因相关,起病相同

    银屑病中医称白疕,《外科大成》中首次提出这一病名,“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风”,后又有“蛇虱”“疕风”“顽癣”等称呼,中医认为,本病乃营血亏损、化燥生风致肌肤失养而发[2]。明清之前医家多认为银屑病由机体外感风寒湿邪,阻滞肌肤,侵犯腠理、搏结气血,蕴结不散,使气血瘀滞,日久生虫而发。如《诸病源候论》中论述此病“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气血相搏所生……其中亦生虫”,后《外台秘要》中也有此论述[3]。此期各医家多认为,本病的发病因素主要为风、寒、湿、虫等外因。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温病理论逐渐完善,温病学家总结温病乃人体感受四时六淫、温毒、疫气等当令之邪从热而化所得[4]。这对各大医家认识银屑病病因病机起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温热之邪伤血耗血而致血虚血燥,使各大医家认识到银屑病的发生与血虚、血燥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外科大成·白疕》曰:“白疕……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又《外科证治全书·白疕》:“白疕……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及《外科正宗·顽癣》说:“顽癣……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5]。因此,明清时期医家认为,本病是血虚、血燥等内因在风、热、湿、虫、风毒等外因作用下的结果,与肺脾两经相关,并受秋燥的气候因素影响。至现代,银屑病在经历了简约、丰富、化繁为简3个阶段后,形成了“辨血为主,从血论治”的中医辨证思路,确立了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3个基本证型,并认为“血热”为本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6]。其病程转变规律与温病学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相似[7]。

    根据温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将温病分为发于表的新感温病和发于里的伏邪温病[8]。感受当令时邪初起以表热证为主的为新感温病,感受外邪伏藏体内过时而发,初起以里热证候为主的为伏邪温病[9]。临床中,银屑病多秋冬时节发病或加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