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1年第2期
编号:223695
中医疫病发病与地域因素的相关性探究
http://www.100md.com 2021年4月16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
温病,医家,分布图,1先秦至晋唐时期疫病地域分布,2宋金元时期疫病地域分布,3明清时期疫病地域分布
     马 丹,史双文,沈娟娟,曹 彦,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人类疾病与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变迁规律早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自然科学学科辞典》指出[1],医学地理学,又称地理医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和疾病在地理环境中的发生及其分布规律,合理利用和改善地理环境以保护居民健康,预防疾病的科学。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人们很早就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黄帝内经》以五方之域的不同地理特点分析易于产生的疾病及对应的治疗方法,开启了地域医学的先河。历代对中医地域医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著名医家谢观言[2]:“吾国地大物博,跨有寒温热三带,面积之广,等于欧洲。是以水土气候、人民体质,各地不同。”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各异,地域环境差异较大,对人体的体质健康及疾病不同种类的发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所谓“时势造英雄”,温病和疫病的流行促使医家不断地精进医术,探寻新的理论与治疗方法,并以此著书立说,传于后世。故以中医“因地制宜”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国医籍考》《宋元明清医籍考》、李经纬主编《中医人物词典》等文献资料,梳理有关温病学和疫病学相关理论和专著及医家,筛选较有影响力、有独到见解、流传较广的著作,从中确定医家及其行医地域,探究各时期名家医著医案中疫病发生的性质及其特点与地域因素的相关性,挖掘各局部地域发病规律及特点,为建立可预测、可预防、个体化的中医疫病预警模型提供借鉴。

    1 先秦至晋唐时期疫病地域分布

    根据国内著名温病学家刘景源对温病学与疫病学的研究[3],可将温病学与疫病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先秦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形成发展阶段-明清时期。先秦至晋唐时期为疫病发展的萌芽阶段,从整体来看,此时期《内经》虽然指出了地域环境与人体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对于温病与疫病的发病因素尚集中于气候因素的探究中,地域因素的研究较少,且无专门的温病学和疫病学著作。据《温病源流论》一书统计[4],《内经》中明确记载温病病名的十二篇,六十余处,包括温病、温疫、大疫、五疫、温疠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寒来不杀,温病乃起”“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病,温病乃作”,虽对温病与疫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多与四时气候异常密切相关。此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外台秘要》等医籍中,均有对温病与疫病的论述,但基本承袭《伤寒例》“凡时行者,春时应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1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