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治疗乳腺疾病的临证思路
乳腺炎,1明理识病,以病为纲,2精于辨证,证治求机,3衷中参西,宏观合微观,4诊法和参,整体合局部,5小结
谢 璐,万 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乳腺科,上海 200021)
万华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陆德明教授,继承和发展顾氏中医外科学术经验。临证3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疾病,积极开展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增生、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癌等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疗效颇佳。笔者有幸师承万华教授,得以随师学习,谨从师训,“治学犹如高屋建瓴,要在筑基”,获益匪浅,在吾师指导下,就治疗经验得以总结,愿与同道共享学习。
1 明理识病,以病为纲
在治疗乳腺疾病的过程中,万华立足于中医外科诊疗特点,主张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识病为先”,正如朱肱在《南阳活人书·序》中所说:“因名识病,因病识证,而治无差矣”。吾师以“病”为立足点,着眼于整个乳腺疾病的发展演化,从整体把握病位、病因病机、邪正关系、辨证论治等。辨病包括中医及西医的病,使中西医病名尽可能相对应,把现代医学诊断与中医理论体系相结合,优势互补。
古代医家对乳腺疾病的认识较早,在《妇科玉尺》提到“妇人之疾,关系最巨者则莫如乳”,可见古人对于乳房疾病的重视。《黄帝内经》指出乳房与经络的关系及生理、病理的特点,随着古代医学的发展,古代医家对于乳腺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将其分为“乳癖”“乳痈”“乳核”“乳岩”等,且对乳腺疾病的病因病机扩充自己的观点,如清代医家余听鸿在《外证医案汇编》提出:“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胃气壅滞,则为痈疽。”当代医家以前人经验为基石,结合临床经验,扩展对乳腺疾病的认知,如1985年顾伯华教授提出“粉刺性乳痈”来命名非哺乳期非妊娠期慢性乳腺炎以区别“乳痈”[1]。现代乳腺疾病包括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与古代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乳癖相当于乳腺增生,乳痈相当于急性乳腺炎,乳岩相当于乳腺癌等[2]。
乳腺增生是由乳腺腺体组织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引起,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乳房胀痛和肿块,部分与月经周期相关[3]。万华认为,其病因与患者乳腺腺体较厚、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外,还与女性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过大等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现代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学习等诸多因素夹杂,易引起女性肝、脾、肾等多脏亏虚,经络失调,气血、痰湿瘀滞,乳络不畅,结而成块,治疗上重在理气化痰散结。
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妇女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性疾病,多由于产后乳汁蓄积引起,临床可见乳房红肿热痛,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4]。万华在治疗该病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