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3年第1期
编号:223112
前庭性偏头痛遗传学机制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3年3月12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
等位基因,1前庭性偏头痛的遗传学机制研究,1染色体相关区域及位点,2离子通道相关区域及位点,3受体相关候选基因,2中医体质研究,1中医体质的定义,2中医体质分类,3中医体质的遗传学机制,3前庭性偏头痛与中医体质的
     滕 鑫,荆 涛,刘 寅,孙 莉*

    (1. 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长春 130117;2.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老年病科,长春 130021)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仅次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第二大类发作性眩晕疾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头晕或不稳感,同时可伴有头痛、畏光、畏声等症状[1]。近年来针对VM的研究众多,但其发病机制仍未明晰。越来越多的研究指明VM发病与遗传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从遗传学角度阐明VM的发病机制成为了现代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另外,中医体质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形成与先天遗传同样存在密切的关系,不同体质的眩晕患者在临床特征、疾病的发展与转归等方面均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共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从遗传学角度阐明VM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启示。

    1 前庭性偏头痛的遗传学机制研究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V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与多个基因位点相关[3]。近年来的研究已经确定了部分与VM易感性显著相关的遗传变异,涉及的这些基因位点与多个离子通道及受体功能有关,如CACNA1A、ATP1A2、SCN1A等位点,5-HTR6受体、孕酮受体相关位点,以及染色体5q35、16q12和11q相关区域和位点等。

    1.1 染色体相关区域及位点

    1.1.1 染色体5q35 BAHMAD等[4]在2009年对家族性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进行了遗传学相关的研究,该实验对一个MV家族家系四代中21名成员进行了病史采集、各项辅助检查及遗传学分析,其中10名MV成员在35岁之前发病,且偏头痛先于眩晕发病15~20年。后续对这10名确诊MV的患者中在世的6人进行了12年的随访研究,发现他们均在年轻时出现偏头痛症状,而在40~50岁时,才出现前庭症状,全基因组筛选分析确定了染色体5q35上rs244895与D5S2073位点区间中含有12.0MB的致病基因,随后又选取了该区域可能的候选基因,包括KCNMB1、KCNIP1、ATP6V0E、SLC34A1、GABRP、DRD1在内多个位点进行了检测,但均未检测到突变。该研究报道了第一个有关MV的染色体位置,并证实了MV与染色体5q35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为随后的研究进行了铺垫。但是,要进一步明确具体致病基因位点仍需开展后续研究。

    1.1.2 染色体11q LEE H等[5]在2008年通过表型评估和全基因组SNP分型对患偏头痛相关性头晕(migraine-associated vertigo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3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