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脑髓学说发展沿革与国医大师任继学脑髓学说撷华
脑病,1古代脑髓理论沿革,1先秦两汉时期,2魏晋唐时期,3宋金元时期,4明清时期,2近现代脑髓理论的发展,1西学东渐思潮影响下的脑髓学说,2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脑髓学说,3任继学脑髓学说精要,1脑髓之形,象,功
金 红,赵德喜(1.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长春 130021)
任继学(1926-2010),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终身教授,首届国医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任继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六十余年,熟读精思,深究医理,学术上力求创新,重视脑髓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脑髓理论的形成可溯源至《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的分析、整理、概括,逐渐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包括脑髓生成、生理、病理和辨治在内的系统理论,并受近现代中西汇通思想的影响,脑髓理论有了新发展。任继学教授精研历代文献,对脑髓的生成、功能活动和病机表现提出独到系统的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脑髓学说,现将中医脑髓学说历代沿革和任继学教授脑髓学说做如下阐述。
1 古代脑髓理论沿革
古代脑髓理论大致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的发展,以王清任系统论述“脑髓说”为标志,形成了系统的脑髓理论[1]。
1.1 先秦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中已有对脑髓的解剖位置、生成、生理和病理等内容的论述。“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认为百会至风府为脑髓解剖位置,实则已与现代医学的描述相差无几。“髓在头者,名脑”[2],髓聚为脑,“脑为髓之海”“精成而脑髓生”两大重要观点为后世脑髓生成理论发展的源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脑髓的生成滋养离不开后天水谷精微。《黄帝内经》藏象理论将脑髓归入奇恒之腑,因颅脑形态中空似腑,又因禀受于先天精气,藏阴精而不泻的功能特点而似脏,因而表现出“脑者阴也”的阴阳属性。此外,《黄帝内经》亦涉及脑主宰生命活动、意识、官窍等功能以及与脏腑、经脉相联系的描述,“髓海有余,则倾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等论述指出脑髓相关病症及病机表现,此或为后世脑髓虚实分治思想的源头。此后的两千年基本沿袭《黄帝内经》中较为系统的脑髓思想,在辨治和方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神农本草经》中论及了补益脑髓的相关草药,如胡麻叶片“补脑髓”、干漆“填脑髓”、杜若“风中脑户”[3]等,多为无毒、补益的上品药。
1.2 魏晋唐时期
魏晋唐时期以《诸病源候论》《千金药方》为代表,中医脑髓理论发展到新阶段,表现为脑髓病变与脏腑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和相关治疗方药的出现。《诸病源候论》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肾藏精主骨生髓的思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7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