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组方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纳入与排除标准,3方法,4观察指标,5临床疗效,6统计学方法,2结果,1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22组治疗前后肢体康复效果比较,32组治疗前后气虚血瘀证症状评分比较,42组治疗前后血清
赵 婷,陈才恒,蔡灼远,陈伟荣,吴清俊,党 辉(儋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海南 儋州 571700)
中风为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高。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包括给予抗凝、调脂、营养神经药物,康复运动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遗留多种后遗症,影响预后,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临床亟须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1]。中医学认为,中风患者主要病机为气虚所致血脉推动无力,血瘀痰阻、蒙蔽清窍,气虚血瘀型为中风主要类型,治疗应以补气祛瘀、散结通络、醒脑开窍为主[2-3]。内外兼治为中医治疗优势,中药组方中桃仁、红花、赤芍等可发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作用,根据临床症状常用穴位选择三阴交、内关、气海、百会以及足三里等进行穴位针刺,具有活血通络、醒神益智的作用。目前中药组方联合穴位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应用效果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150 例纳入研究,旨在分析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经中药组方联合穴位针刺治疗后的肢体康复效果及作用机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150 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 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对照组,男40 例,女35 例;年龄47~65 岁,平均(58.63±2.12)岁;就诊时间4~39 h,平均(27.67±4.02)h;脑梗死部位:基底核区49 例,其他区26例。观察组,男42 例,女33 例;年龄43~68 岁,平均(58.50±2.13)岁;就诊时间3~40 h,平均(27.15±4.14)h;脑梗死部位:基底核区50 例,其他区25 例。2 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脑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对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者;2)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的中风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者;3)既往无脑梗死史者;4)对所用药物耐受者;5)造血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或不能自主配合康复训练患者;2)合并脑外伤、脑出血等疾病者;3)合并精神疾病、药物成瘾史者;4)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者;5)合并脑出血者;6)安装辅助循环装置者;7)合并艾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等。脱落与剔除标准:1)同期接受其他研究者;2)未完成全程治疗者。本研究获儋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1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