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 2014年第2期
编号:13142304
肝硬化中医证型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5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第2期
     【摘要】在临床疾病中,肝硬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目前肝硬化在中医证型的研究上呈一种多样化性,不仅有学术标准和地方标准,同时还有国家所制定的肝硬化腹水标准,这些标准在临床中均可得到相应的适用,且均可用于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本文就肝硬化中医证型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肝硬化;中医证型;临床;研究;意义

    肝硬化的诊断和中医证型研究

    根据病因来进行划分的话,可将肝硬化划分为心源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以及酒精性的肝硬化等,上述这些均属中医学“症积”、“胁痛”以及“积聚”等范畴,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肝硬化病患所占比例相对较多[1]。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在肝硬化的诊断上,所应用的诊断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进步,基于物理检查、临床症状、实验室生化检查以及临床体征,随之出现了腹腔下形态学检查以及肝穿刺组织学病例检查等相关技术。在这之中,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可用腹腔下形态学检查技术来替代肝穿刺组织学病理检查来进行肝硬化的诊断。肝硬化形态学分型和病变程度以及病因等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因病毒性肝炎所引发的这种肝硬化,大多数为小结节型,小结节型肝硬化的损伤不是很重,为迁延和反复所形成的一种病变情况,在早期其表现呈橘皮样变,当肝脏受损变得较为严重以后,就会表现为大小结节混合型或大结节型。胆汁性肝硬化在临床上纤维组织增生较为明显,大多数为橘皮样变,在晚期就会逐步发展成为小结节型。酒精性肝硬化大多数是小结节型,在晚期部分为发展成为大结节型。

    在中医学中并没有肝硬化这一病变,因此肝硬化分型辨治应该近现代才产生的。肝硬化中医病因大多数为情志郁结、邪毒侵袭、滋生痰浊、血吸虫感染以及饮酒内伤等,其病理过程为正虚邪实、久病痼疾或者肝脾肾功能的失调所致,其主要是因为肝脾肾受病、水蓄、气滞以及血淤等而成,一般在临床上表现为三脏受损[2]。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其临床表现也会变得更加繁杂,同时还会出现其他相关症状和体征,因此很难将其归属到某一个固定中医病证上,但是则可在不同病程阶段,根据某一具体病证来明确。

    肝硬化中医证型研究

    所谓证是指基于致病因素不断作用下,机体内部间、机体和外环境之间关系紊乱的一种综合表现,为一组全面揭示疾病实质、特定以及具备内在联系的体征与症状所构成,为疾病病势、病因、病性、病机以及病位等的总体概括[3]。在中医中的证研究上,首先应该进行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研究,结合中医理论以及证的特征,命名证,并制定分类标准,在宏观综合角度上来表述证,规范各种名词术语。基于此,结合临床实际,就证在病人与人群中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处理好证的发展性、继承性以及权威性关系,将合理性以及实用性比较差的证型淘汰,以此使证的概念以及分类线更为规范化与标准化。此外,应对依据进行统一辩证,定位、定性以及定量分析证各组合要素,基于数据定量化的辩证,制定出关于证的诊断标准以及鉴别标准,利用当前现代流行病学统计分析以及调查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相关样本数量,通过相关性与多因素的分析,明确中医证辨别标准,量化并分级证,从而强化临床中医证的可重复性以及可操作性,也可客观界定典型证、复合证、非典型证以及交叉证,从而确保中医辨证的标准化以及客观化,进一步提高中医辨证科学性。

    肝硬化中医证型临床意义

    通过上文内容阐述可知,随着肝硬化证型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不仅使得肝硬化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更为丰富,同时也便于提高肝硬化的诊治质量,有利于开发治疗肝硬化的各种药物,为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为具体且完善的指导标准,在判断肝硬化病因、病情变化、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等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依据。肝硬化的证型研究已从宏观逐步向微观领域发展,从以往的定性分析逐步转变成为定量诊断,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综合利用了评价理论、衡量理论以及科研设计等来实施辩证诊断。

    小结

    因肝硬化这一疾病,其病情相对比较复杂 同时在临床上临床症候所产生的变化比较多样,易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对此,在肝硬化中医证型的研究上,还需对构建特异性以及高度敏感性诊断标准进行更为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将宏观规范化、宏观标准化和微观定量化、微观客观化有机结合,将辨病以及辩证结合,不断完善系统设计、动物模型以及数学模式,以此构建更为有效且科学的肝硬化诊断治疗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肝硬化的中医证型要求与标准,使其更为实用、客观以及科学。

    参考文献

    [1]张琳,吴秀艳,薛晓琳等.基于现代文献的肝硬化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11):747-751.

    [2]蒲永莉,王丹,李勇华等.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不同证型肝纤维化指标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20):2005-2007.

    [3]谢芳,乔飞,隋云华等.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Child-Pugh分级相关性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1,43(3):27-28., http://www.100md.com(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