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补元气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研究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致病致残率极高,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由元气亏损、气血失调所致。中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多有虚衰,易发生淤血阻滞,日积月累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根据中医学中的元气理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应以培补元气为主,补气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虚实轻重,合理调整益气补血方案,正确选用药物,以壮元气之本源,通元气之道路,方可达通行气血、祛除瘀滞、养心安神之效。
【关键词】培补元气法;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即便是采用现今最先进的医疗手段治疗,该病的死亡率依然很高,已成为目前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1]。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西医首选手术治疗,以扩张血管为主。中医治疗则培补元气、通气行血、祛除瘀滞为主要治则,本文主要就中医的培补元气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做一概述,具体如下。
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元气亏损论:心脑血管疾病病因较为复杂,元气亏损为本。元气理论中认为“元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最本质的要素,元气始由元精(即父母之精)而来,后天结合水谷之精、自然之气而生成阴、阳二气,二者互分别主物质和功能,以推动全身所有器官组织的功能运转,乃生命之本。《庄子》一书中有云“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聚则塞,气散则通”,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正是元气亏损引发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的失调[2]。医圣张仲景亦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指明胸痹之症(冠心病)病机为“阳微阴弦”,即元气亏损是该病的主要病因;清代医家王清任于《医林改错》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中风病的病因为“殒损元气”,故心脑血管疾病同样是元气虚损所致。
气虚血瘀论:中医学中认为气、血都是人体的基础物质,二者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直指方》一书中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朱丹溪曾明确指出“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可见“血能载气、气能生血”。
中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多有虚衰,《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云“心藏血脉之气”,心脏虚衰则元气必然虚损,血无气生淤[3]。“气滞血瘀”用现代医学阐述即血粘度增高,是由机体各脏器机能衰退造成,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系统功能问题。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是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培补元气法:根据“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中医治则,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应以解决元气亏损问题为主,气行则血行,瘀滞祛除,五脏气血通行,则病愈。培补元气是标本皆治的关键,用药应依据患者体质决定,适症进补,常用药物有丹参、人参、黄芪、甘草等甘温益气之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均可壮元气,气旺血行,祛瘀补正。
食疗:《素问六节脏象论》一书中提及“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精液相生,神乃自生”。除了依靠药物来培补元气外,合理的饮食也能起到补气生血的效果。建议患者戒烟限酒,尽量少食高脂和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奶油、黄油、动物肝脏、脑和鱼子等,多吃豆类食品,黄豆中的卵磷脂和无机盐有助于防治冠心病。尽量遵循“少荤多素、少酒多茶、少盐多水、少精多粗”的饮食原则,均衡膳食,必要时可通过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以维持机体所需[4]。同时注意秋冬季节进补适度,由于活动量相对较少,造成能量积存,导致血压、血糖、血脂升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运动疗法:剧烈运动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但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散步是最为安全有效的运动方法,诸如太极、体操、骑车、爬山、游泳等中低强度运动亦可[5]。注意运动前应做好准备活动,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讨论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病病因较为复杂,虚实夹杂、正气亏虚、痰瘀内阻是该病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培补元气为主。同时应心脑血管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外感,避免思想情绪激动,以减少元气的损耗,加以固护。
参考文献
[1]李洪山.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2):243-243,248.
[2]何绪,那志敏,宋伟东.2011年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3):116-117.
[3]成秀明.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的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178-179.
[4]王洋,杨关林,李铮,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辨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6):38-39.
[5]张湖德.从《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谈气通血通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4):56-56., 百拇医药(吴桂红)
【关键词】培补元气法;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即便是采用现今最先进的医疗手段治疗,该病的死亡率依然很高,已成为目前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1]。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西医首选手术治疗,以扩张血管为主。中医治疗则培补元气、通气行血、祛除瘀滞为主要治则,本文主要就中医的培补元气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做一概述,具体如下。
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元气亏损论:心脑血管疾病病因较为复杂,元气亏损为本。元气理论中认为“元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最本质的要素,元气始由元精(即父母之精)而来,后天结合水谷之精、自然之气而生成阴、阳二气,二者互分别主物质和功能,以推动全身所有器官组织的功能运转,乃生命之本。《庄子》一书中有云“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聚则塞,气散则通”,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正是元气亏损引发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的失调[2]。医圣张仲景亦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指明胸痹之症(冠心病)病机为“阳微阴弦”,即元气亏损是该病的主要病因;清代医家王清任于《医林改错》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中风病的病因为“殒损元气”,故心脑血管疾病同样是元气虚损所致。
气虚血瘀论:中医学中认为气、血都是人体的基础物质,二者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直指方》一书中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朱丹溪曾明确指出“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可见“血能载气、气能生血”。
中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多有虚衰,《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云“心藏血脉之气”,心脏虚衰则元气必然虚损,血无气生淤[3]。“气滞血瘀”用现代医学阐述即血粘度增高,是由机体各脏器机能衰退造成,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系统功能问题。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是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培补元气法:根据“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中医治则,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应以解决元气亏损问题为主,气行则血行,瘀滞祛除,五脏气血通行,则病愈。培补元气是标本皆治的关键,用药应依据患者体质决定,适症进补,常用药物有丹参、人参、黄芪、甘草等甘温益气之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均可壮元气,气旺血行,祛瘀补正。
食疗:《素问六节脏象论》一书中提及“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精液相生,神乃自生”。除了依靠药物来培补元气外,合理的饮食也能起到补气生血的效果。建议患者戒烟限酒,尽量少食高脂和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奶油、黄油、动物肝脏、脑和鱼子等,多吃豆类食品,黄豆中的卵磷脂和无机盐有助于防治冠心病。尽量遵循“少荤多素、少酒多茶、少盐多水、少精多粗”的饮食原则,均衡膳食,必要时可通过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以维持机体所需[4]。同时注意秋冬季节进补适度,由于活动量相对较少,造成能量积存,导致血压、血糖、血脂升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运动疗法:剧烈运动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但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散步是最为安全有效的运动方法,诸如太极、体操、骑车、爬山、游泳等中低强度运动亦可[5]。注意运动前应做好准备活动,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讨论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病病因较为复杂,虚实夹杂、正气亏虚、痰瘀内阻是该病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培补元气为主。同时应心脑血管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外感,避免思想情绪激动,以减少元气的损耗,加以固护。
参考文献
[1]李洪山.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2):243-243,248.
[2]何绪,那志敏,宋伟东.2011年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3):116-117.
[3]成秀明.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的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178-179.
[4]王洋,杨关林,李铮,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辨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6):38-39.
[5]张湖德.从《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谈气通血通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4):56-56., 百拇医药(吴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