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进教授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摘要】总结杨思进教授基于“玄府理论”研发“心安颗粒”治疗心肌缺血、心肌炎等多种疾病;擅用风药拟定“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杨思进;名医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7..02
杨思进教授系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及泸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青年技术创新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导师,四川省名中医,泸州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笔者有幸成为四川省第四批名老中医师承弟子,跟师杨思进导师,跟师三年期间,老师言传心授身教,不辞辛苦,他那崇高的医德,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丰富的经验、忘我的敬业,给了我不断汲取的营养和动力。杨思进教授深谙经典,且具有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将其发扬,运用于临床,创造了“心安颗粒”、“蛭龙活血通瘀胶囊”、“颅痛颗粒”等多种制剂,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术思想与疗效相结合的的优秀成果,值得推广与进一步研究,因此,笔者将杨思进教授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简要总结如下。
1 基于“玄府理论”,研发“心安颗粒”
“玄府”最早源于内经,例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灵枢·小针解篇》:“玄府者,汗孔也”。张景岳在古文,“空”与“孔”通假,故“汗空”系指“汗孔”而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极大地丰富玄府论,延伸其内涵,扩大其外延。《素问玄机原病式》谓:“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间万物,尽皆有之,乃气之出入升降道路之门户,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路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为病之重轻,故知热郁于目,则无所见也……”
“谓泄气液之孔窍也”,因此,“五脏六腑皆有玄府”[1],指出玄府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四肢百骸,脏腑内外,并且参与气血津液等物质在体内输布、流通、代谢、转运等,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正所谓:玄府贵开通,忌闭阖。
为师杨思进教授将玄府理论发扬,总结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者指皮肤之毛孔,最早来源于《内经》;而广义的“玄府”指遍布人体内外各处的一种微细组织结构,其特征与西医学所说的“细胞间隙”[2]“细胞膜离子通道、载体”[3]有某些类似之处。故将玄府之病理归结为“气失宣通”、“津液不布”、“血淤痰阻”,并将该理论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病理机制的解释。在治疗上,杨思进教授以《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治病原则,按照辨证求因,审证求本,指出“开通玄府为治病之纲领”,提出开郁补虚、清心通玄的治病大法。因此只要玄府得通,则人体气血津液通畅,各种病理产物能够顺利排泄,从而恢复脏腑的清明状态。
以清心通玄法为治法的“心安颗粒”,是杨思进教授为主的课题组数年经过临证反复验证研发而成的纯中药制剂,由黄芪、苦参、赤芍、麦冬等中药组成,方中黄芪为君药,益气止汗、升阳固表、托毒生肌、利尿消肿之效;《本草经百种录》称苦参“此以味治也,苦人心,寒除火,故苦参专治心经之火”;《本草汇言》称麦冬能“补心气”;《本草新编》曰:麦冬具“补心气之劳伤”;赤芍性微寒,味苦,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效,以苦参、麦冬、赤芍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共奏热毒郁解,玄府自以通之效。大量临床实验亦证明[4]:以清心通玄法为治疗原则所研制的心安颗粒对心肌缺血、病毒性心肌炎有良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降低心肌损伤程度、减少心肌细胞炎性坏死,降低心肌酶的释放、维持细胞内外电解质平衡等发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体现了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减少心脑综合征发生等作用。
2 擅用风药,拟定“蛭龙活血通瘀胶囊”
风药是临床上的一类常用药物,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中首创“药类法象”理论,取法天地五运之象,谓“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而把临床常用的药物总结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其中“风升生”一类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收载有20味药物,称之为后世风药之始祖。后代李东垣将其说法深入发扬,明确提出“风药”名称,渐成体系。
杨思进教授认为,风药以“风”冠名,具有类似风的特性,如“风性轻扬”、“风性开泄”、“风善行而数变” 及“风能胜湿”等,因此将风药中所具有的“升、散、行、窜”等特点加以概括总结,并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为师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涉及心、肝、脾等多个脏腑,历代医家只重视从气滞、血瘀、痰湿等方面的论治,而忽略了风药因其灵动轻扬开散之性作用于诸脏,或为行气发散,或为治血补血,或为引经报使,而协同应用于心悸、胸痹等病症。“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出自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但近代医家提出“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5]。杨思进教授同样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不仅是胸痹心痛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始动因子,也是参与火、痰、瘀病理因素的形成与转化的中枢环节,因此治疗上多用“风药”。
以此理论拟定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国家专利号:200810147774.1),方由黄芪、水蛭、地龙、大血藤、桂枝等组成,重用补气药物,并充分利用风药,佐以化痰开窍药物,以达到增强风药的疗效。方中黄芪益气,《本草汇言》云“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补气祛风为君药。水蛭、地龙为虫类风药,具有破血通经,消积散症,消肿解毒等,其中水蛭素还能缓解动脉的痉挛,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血藤性温善行,具有败毒消痈,活血通络,祛风杀虫的作用的功效,桂枝辛温,助阳化气,温经通脉,同时作为引经药,为诸药之佐使,合而起到温经通络、治风活血的功效。大量的临床观察及药理研究表明[6],本方具有改善脑水肿、实现损伤组织的修复、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风药对治疗心血管方面疾病有巨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辰华,王永炎.玄府理论与临床应用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6):15-17.
[2]常富业,王永炎.玄府与细胞间隙的比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2):1-3.
[3]孙学刚,黎春华,吕志平.肝主疏泄与肝窦内皮细胞功能关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5):272-375.
[4]白 雪,宋志宙,杨思进,等.心安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影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707-2709.
[5]黄淑芬.试论治血先治风[J].中医杂志,2000,38(1):9-10.
[6]王丽萍,白 雪,杨思进,等.祛风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6,4(2):146. (李静 陈方姗 左英 等)
【关键词】杨思进;名医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7..02
杨思进教授系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及泸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青年技术创新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导师,四川省名中医,泸州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笔者有幸成为四川省第四批名老中医师承弟子,跟师杨思进导师,跟师三年期间,老师言传心授身教,不辞辛苦,他那崇高的医德,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丰富的经验、忘我的敬业,给了我不断汲取的营养和动力。杨思进教授深谙经典,且具有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将其发扬,运用于临床,创造了“心安颗粒”、“蛭龙活血通瘀胶囊”、“颅痛颗粒”等多种制剂,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术思想与疗效相结合的的优秀成果,值得推广与进一步研究,因此,笔者将杨思进教授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简要总结如下。
1 基于“玄府理论”,研发“心安颗粒”
“玄府”最早源于内经,例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灵枢·小针解篇》:“玄府者,汗孔也”。张景岳在古文,“空”与“孔”通假,故“汗空”系指“汗孔”而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极大地丰富玄府论,延伸其内涵,扩大其外延。《素问玄机原病式》谓:“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间万物,尽皆有之,乃气之出入升降道路之门户,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路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为病之重轻,故知热郁于目,则无所见也……”
“谓泄气液之孔窍也”,因此,“五脏六腑皆有玄府”[1],指出玄府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四肢百骸,脏腑内外,并且参与气血津液等物质在体内输布、流通、代谢、转运等,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正所谓:玄府贵开通,忌闭阖。
为师杨思进教授将玄府理论发扬,总结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者指皮肤之毛孔,最早来源于《内经》;而广义的“玄府”指遍布人体内外各处的一种微细组织结构,其特征与西医学所说的“细胞间隙”[2]“细胞膜离子通道、载体”[3]有某些类似之处。故将玄府之病理归结为“气失宣通”、“津液不布”、“血淤痰阻”,并将该理论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病理机制的解释。在治疗上,杨思进教授以《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治病原则,按照辨证求因,审证求本,指出“开通玄府为治病之纲领”,提出开郁补虚、清心通玄的治病大法。因此只要玄府得通,则人体气血津液通畅,各种病理产物能够顺利排泄,从而恢复脏腑的清明状态。
以清心通玄法为治法的“心安颗粒”,是杨思进教授为主的课题组数年经过临证反复验证研发而成的纯中药制剂,由黄芪、苦参、赤芍、麦冬等中药组成,方中黄芪为君药,益气止汗、升阳固表、托毒生肌、利尿消肿之效;《本草经百种录》称苦参“此以味治也,苦人心,寒除火,故苦参专治心经之火”;《本草汇言》称麦冬能“补心气”;《本草新编》曰:麦冬具“补心气之劳伤”;赤芍性微寒,味苦,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效,以苦参、麦冬、赤芍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共奏热毒郁解,玄府自以通之效。大量临床实验亦证明[4]:以清心通玄法为治疗原则所研制的心安颗粒对心肌缺血、病毒性心肌炎有良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降低心肌损伤程度、减少心肌细胞炎性坏死,降低心肌酶的释放、维持细胞内外电解质平衡等发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体现了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减少心脑综合征发生等作用。
2 擅用风药,拟定“蛭龙活血通瘀胶囊”
风药是临床上的一类常用药物,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中首创“药类法象”理论,取法天地五运之象,谓“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而把临床常用的药物总结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其中“风升生”一类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收载有20味药物,称之为后世风药之始祖。后代李东垣将其说法深入发扬,明确提出“风药”名称,渐成体系。
杨思进教授认为,风药以“风”冠名,具有类似风的特性,如“风性轻扬”、“风性开泄”、“风善行而数变” 及“风能胜湿”等,因此将风药中所具有的“升、散、行、窜”等特点加以概括总结,并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为师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涉及心、肝、脾等多个脏腑,历代医家只重视从气滞、血瘀、痰湿等方面的论治,而忽略了风药因其灵动轻扬开散之性作用于诸脏,或为行气发散,或为治血补血,或为引经报使,而协同应用于心悸、胸痹等病症。“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出自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但近代医家提出“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5]。杨思进教授同样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不仅是胸痹心痛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始动因子,也是参与火、痰、瘀病理因素的形成与转化的中枢环节,因此治疗上多用“风药”。
以此理论拟定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国家专利号:200810147774.1),方由黄芪、水蛭、地龙、大血藤、桂枝等组成,重用补气药物,并充分利用风药,佐以化痰开窍药物,以达到增强风药的疗效。方中黄芪益气,《本草汇言》云“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补气祛风为君药。水蛭、地龙为虫类风药,具有破血通经,消积散症,消肿解毒等,其中水蛭素还能缓解动脉的痉挛,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血藤性温善行,具有败毒消痈,活血通络,祛风杀虫的作用的功效,桂枝辛温,助阳化气,温经通脉,同时作为引经药,为诸药之佐使,合而起到温经通络、治风活血的功效。大量的临床观察及药理研究表明[6],本方具有改善脑水肿、实现损伤组织的修复、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风药对治疗心血管方面疾病有巨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辰华,王永炎.玄府理论与临床应用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6):15-17.
[2]常富业,王永炎.玄府与细胞间隙的比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2):1-3.
[3]孙学刚,黎春华,吕志平.肝主疏泄与肝窦内皮细胞功能关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5):272-375.
[4]白 雪,宋志宙,杨思进,等.心安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影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707-2709.
[5]黄淑芬.试论治血先治风[J].中医杂志,2000,38(1):9-10.
[6]王丽萍,白 雪,杨思进,等.祛风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6,4(2):146. (李静 陈方姗 左英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