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采取优质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失常;优质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内科多发的危重疾病。在临床上常因冠状动脉血液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衰等症状。心肌梗死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症状较严重,发生猝死的可能性较大。在临床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患者容易并发心律失常,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经临床大样本资料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多因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而死亡。基于此,本研究对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排除脏器功能损伤、精神病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患者。试验组男59例,女50例;病程0.5~8年,平均病程(3.6±1.8)年;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61.5±4.6)岁。对照组男57例,女51例;病程0.4~7年,平均病程(3.7±1.6)年;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61.7±4.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采取优质护理方案。
对照组: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定期检查相关指标。
观察组:(1)健康讲座:定期给患者讲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病程发展、治疗用药和转归方面的知识。(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积极引导患者缓解抑郁、焦虑情绪,鼓励患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3)饮食起居护理:制定有针对性的食谱。遵循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原则,摄入易消化、多纤维的食物并保证饮食的均衡性;生活规律,避免劳累;戒烟戒酒;(4)用药指导:根据临床症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密切观察不良反应。(5)并发症护理:加强对患者心律失常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护理,实时监测患者的心律、心电图检查;对于突发状况及时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
1.3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病症消失,心功能提高1~2级,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期前收缩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病症好转,心功能指标基本正常,心功能提高1级,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期前收缩减少50%。无效:患者临床病症无好转,心电图检查结果没有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中涉及的所有数据均经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效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为冠心病心力衰竭所致的心肌缺血。此外,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异常、心肌重构等均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因素引起心肌细胞发生严重缺血缺氧,心肌的能量利用率不足,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出现心力衰竭,心功能受损。心功能异常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较大。心率失常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频发、成对,多数患者还表现为短暂性心动过速。临床研究显示,心功能异常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有关报道证实,心肌细胞的坏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加强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同时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避免大量的体力劳动和情绪刺激,合理饮食,禁烟禁酒,坚持锻炼。此外,还应配合切实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本研究对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发现其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杨海霞)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失常;优质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内科多发的危重疾病。在临床上常因冠状动脉血液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衰等症状。心肌梗死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症状较严重,发生猝死的可能性较大。在临床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患者容易并发心律失常,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经临床大样本资料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多因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而死亡。基于此,本研究对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排除脏器功能损伤、精神病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患者。试验组男59例,女50例;病程0.5~8年,平均病程(3.6±1.8)年;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61.5±4.6)岁。对照组男57例,女51例;病程0.4~7年,平均病程(3.7±1.6)年;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61.7±4.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采取优质护理方案。
对照组: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定期检查相关指标。
观察组:(1)健康讲座:定期给患者讲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病程发展、治疗用药和转归方面的知识。(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积极引导患者缓解抑郁、焦虑情绪,鼓励患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3)饮食起居护理:制定有针对性的食谱。遵循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原则,摄入易消化、多纤维的食物并保证饮食的均衡性;生活规律,避免劳累;戒烟戒酒;(4)用药指导:根据临床症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密切观察不良反应。(5)并发症护理:加强对患者心律失常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护理,实时监测患者的心律、心电图检查;对于突发状况及时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
1.3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病症消失,心功能提高1~2级,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期前收缩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病症好转,心功能指标基本正常,心功能提高1级,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期前收缩减少50%。无效:患者临床病症无好转,心电图检查结果没有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中涉及的所有数据均经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效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为冠心病心力衰竭所致的心肌缺血。此外,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异常、心肌重构等均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因素引起心肌细胞发生严重缺血缺氧,心肌的能量利用率不足,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出现心力衰竭,心功能受损。心功能异常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较大。心率失常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频发、成对,多数患者还表现为短暂性心动过速。临床研究显示,心功能异常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有关报道证实,心肌细胞的坏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加强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同时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避免大量的体力劳动和情绪刺激,合理饮食,禁烟禁酒,坚持锻炼。此外,还应配合切实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本研究对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发现其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