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 2016年第2期
编号:12970065
浅析马宝琳新式“双心模式”(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5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第2期
     【摘要】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提出,心的两大功能为“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现代医学的心,主要指“心脏”;但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这与中医的“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有相似之处,也有分歧。两套理论中“心”分别处于主动和被动的地位。北京行善堂中医诊所创始人马宝琳,把中医的“心”和西医的“心”融会贯通,提出新式“双心”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积极意义。中医的“心”指的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

    【关键词】双心模式;马宝琳新式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02.00.02

    1 心主血脉

    心主(主宰、主管、主司之义)血脉的生理功能,首见于2000多年前医学名著《黄帝内经》,内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记载。《素问·痿论》也说“心其充在血脉”、“心主身之血脉”。其涵义,若合而言之,即指心的生理作用为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若分而言之,则指一身之血和心主一身之脉。

    心在体合脉,其华(生理功能在外表现的华彩)在面,开窍于舌,居于胸中。所以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外在表现来判断,主要是面色、舌色、脉象、以及心胸部的感觉等四个方面[1-2]。这是如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若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时,则面色、舌象、脉象、心胸部也可见异常。如面色不华,舌质淡胖,脉象无力,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者,多为心气虚损;面色晦滞,舌色紫暗,脉象结代(脉律不齐)或沉涩,心前区憋闷疼痛者,多为心脉痹阻。

    2 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也称心藏神,此为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也有“心藏脉,脉舍神”等观点。《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以上都说明心主神明,且心在五脏六腑中最为重要。民间常说的“耳不听,心不烦”、“心神不安”等等,也是根据民间智慧,把心作为思维、意识器官来看待的。

    “神明”一词,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狭义指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而心所藏之神,是涵盖了全部的广义和狭义之神。“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人体则体现为神清气爽,思维活跃,神志清楚,乐观豁达,面色红润,眼神灵动,口齿清楚,言语利落,反应迅速;反之,则可出现精神萎靡、健忘、失眠、惊悸、癫狂、意识混乱等证候,形体上可见面色无华、目光呆滞、言语低微、反应迟钝等现象。

    2.1 现代医学的“心”指的是心脏

    现代医学认为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毛细血管及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往复的动力器官,在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期间,心脏都在不停地跳动,不断地将从静脉流入心脏的血液以射入动脉血管中。周而往复,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这与中医学的“心主血脉”、“诸血皆归入心“的认识基本吻合,同样深刻地说明了心脏在推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

    当心脏完好,人体生龙活虎,正常工作和生活。如果心脏有问题,患者会感觉到心悸,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血,胸痛,水肿,少尿,心律失常征,脉搏异常等。

    2.2 现代医学也开始重视心理因素

    上世纪70年代,恩格尔(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有别于现代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指出社会发展、环境改变及压力增加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心理疾患将成为社会负担最重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的影响,世界各国均进行了相关研究,尽管各项研究的样本量以及抑郁的评价标准不同,但取得的结果相对一致[3-4]: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

    抑郁程度与心脏事件间存在线性关系:抑郁越严重,心脏事件发病越早、病情越严重。各研究间发现共同的趋势:在患者发生心梗后的1~2年,若合并抑郁会使心脏事件再发风险加倍。

    由于心血管病和精神心理障碍共病率较高,精神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和抑郁,常见的躯体症状为胸痛和心悸,3/4患者因躯体症状于专科首诊。

    目前,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国人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心血管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因此心脏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近几年国内提出“双心医疗”。

    2.3 马宝琳的“双心模式”新突破

    中医的“双心”,其中“心主血脉”与现代医学的心血管循环系统功能比较吻合。看得见,测得出,现代医学的治疗也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中西医对于“心”的理解,在“神明”方面还是有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中医的“神明”要比现代医学的“心理”宽泛很多。中医的“心主神明”,“神明”一词,囊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现在医学多指焦虑、抑郁等症状。这样会导致现在医学在治疗的时候对“神明”的忽视。中医由于认识到了,疗效比较明显。

    ②中医的“心主神明”强调了“心”的主宰和决定作用。如果“心”不好,“神明”肯定好不了。所以体现在治疗上,在治疗“神明”这个“标”的同时,要治疗“心”这个“本”。现代医学容易单纯治疗“心理问题”这个“标”。

    ③中医的“神明”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大部分是检测不出来的,但又真实存在“神明”的这个特点导致现代医学对于“神明”治疗上的“无从下手”。而中医2000多年的积累,对“神明”有全面的认识,治疗起来也是得心应手的多。北京行善堂中医诊所创始人马宝琳,祖传中医,硕士攻读西医心血管领域,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对中西医的“双心”均有深刻体会。经过十五年的潜心研究,贯通中西医,把中医的“心主神明”应用于临床,解决了很多生物医学难以解决的临床问题。, http://www.100md.com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