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摘要】探讨了三伏贴的起源、理论依据、用药、选穴、注意事项。【关键词】三伏贴;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3.00.02
三伏贴是中医特色疗法,它是利用三伏天阳气旺盛的时间点进行穴位贴敷的外治法,它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经常反复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现对其原理剖析如下。
1 三伏贴的起源
自清代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喘门》就有记载“诸气门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30 g、延胡索30 g,甘遂、细辛各15 g,共为细末入麝香1.5 g,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10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由此可见三伏贴起源于清朝,并且疗效甚好。
2 三伏贴的理论依据
2.1 经络理论
《素问·四时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灵枢·终始》亦曰:“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素问·疟论》曰“若腠理疏松则汗孔多开”,“夏气在孙络、在皮肤”说明夏季经络气血较表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