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长期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长期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经我院确诊的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60例(75~8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和研究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各30例。对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出血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研究组终点事件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顯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华法林抗凝;疗效;安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3.0.01
临床中,房颤属于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主要是指原本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波突然表现出快速无序颤动频率的一种心房电波活动失常现象,是诱发脑中卒的重要危险因素[1]。相关数据调查发现,高龄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可高达33%,若不及时对症治疗,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现本文主要是选取我院确诊的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期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详细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经我院确诊的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75~84岁,平均年龄(79.5±1.2)岁;研究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75~86岁,平均年龄(80.5±1.2)岁。纳入对象范围:1.愿意主动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对于本次活动情况始终具有知悉权;2.经我院确诊为非瓣膜病性房颤高龄患者。排除对象范围:1.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活动者;2。无精神意识患者;3.排除非瓣膜病性房颤高龄患者。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口服剂量100 mg 阿司匹林片,1次/1天。研究组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片,初始剂量为1.25 mg/1天,根据患者病情情况,每次以0.625 mg为剂量单位增减[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2.5,标准平均剂量范围为(2.7±1.03)mg。记录患者病情发展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展、死亡率、出血发生率进行分析和对比,详细记录有关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统计学分析凭借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脑卒中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对比
组间数据对比发现,研究组在终点事件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出血发生率对比
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对照组发生出血1例,出血率为3.3%;研究组发生出血2例,出血率为6.7%。组间数据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本次的研究当中,分别给予对照组和研究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和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两种药物均属于抗凝药物,均具备治疗非瓣膜病性房颤作用。特别是华法林,该药本身不但具有抗凝功能,还可对维生素K产生抑制作用,并对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产生阻断,在控制血凝方面效果显著。与阿司匹林对比,其对于脑卒中的抗凝效果显著更佳。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华法林抗仅能起到防止发生血栓的作用,不能达到根治的治疗目的,患者长时间服用后容易给肝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抗凝的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避免得不偿失。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在终点事件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进一步提示:对于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来说,长期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显著,效果安全可靠,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出血率较低。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夏文刚.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3(5):990-993.
[2]许俊堂.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栓疗法[J].中国医刊,2016,11(4):78-81.
[3]苗灵娟,杨永枝,程广书.华法林抗凝疗法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34(6):442-444., http://www.100md.com(郭颖)
【关键词】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华法林抗凝;疗效;安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3.0.01
临床中,房颤属于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主要是指原本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波突然表现出快速无序颤动频率的一种心房电波活动失常现象,是诱发脑中卒的重要危险因素[1]。相关数据调查发现,高龄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可高达33%,若不及时对症治疗,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现本文主要是选取我院确诊的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期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详细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经我院确诊的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75~84岁,平均年龄(79.5±1.2)岁;研究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75~86岁,平均年龄(80.5±1.2)岁。纳入对象范围:1.愿意主动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对于本次活动情况始终具有知悉权;2.经我院确诊为非瓣膜病性房颤高龄患者。排除对象范围:1.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活动者;2。无精神意识患者;3.排除非瓣膜病性房颤高龄患者。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口服剂量100 mg 阿司匹林片,1次/1天。研究组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片,初始剂量为1.25 mg/1天,根据患者病情情况,每次以0.625 mg为剂量单位增减[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2.5,标准平均剂量范围为(2.7±1.03)mg。记录患者病情发展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展、死亡率、出血发生率进行分析和对比,详细记录有关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统计学分析凭借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脑卒中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对比
组间数据对比发现,研究组在终点事件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出血发生率对比
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对照组发生出血1例,出血率为3.3%;研究组发生出血2例,出血率为6.7%。组间数据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本次的研究当中,分别给予对照组和研究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和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两种药物均属于抗凝药物,均具备治疗非瓣膜病性房颤作用。特别是华法林,该药本身不但具有抗凝功能,还可对维生素K产生抑制作用,并对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产生阻断,在控制血凝方面效果显著。与阿司匹林对比,其对于脑卒中的抗凝效果显著更佳。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华法林抗仅能起到防止发生血栓的作用,不能达到根治的治疗目的,患者长时间服用后容易给肝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抗凝的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避免得不偿失。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在终点事件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进一步提示:对于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来说,长期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显著,效果安全可靠,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出血率较低。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夏文刚.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3(5):990-993.
[2]许俊堂.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栓疗法[J].中国医刊,2016,11(4):78-81.
[3]苗灵娟,杨永枝,程广书.华法林抗凝疗法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34(6):442-444., http://www.100md.com(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