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摘要】心主血脉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高度概括了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本文通过对古代医籍进行追溯,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近况,讨论古人对“心主血脉”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现代研究,又进一步阐释心主血脉功能失调的机制和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对深化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大有裨益。【关键词】心主血脉;意义;治法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2..02
心在五臟中占主导地位,被称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脏腑功能活动。“心主血脉”是它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1 对“心主血脉”理论的认识
《黄帝内经》第一次明确提出“心主血脉”是在《素问·痿论》篇:“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这是一种基于五行学说将五脏归类的整体观察法[1],《内经》中还有诸多此类描述,如《灵枢·五色》云:“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等。这是基于古代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解剖学发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认识人体的一种方法。那采用这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现代医学对心、血、脉的认识呢?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证论》也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由此可知,中医认为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然后由心化赤而成。现代医学认为血液的生成的主要器官应该是骨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