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中医相对于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合各个医家及自身临床经验,总结治疗失眠的方法及方药,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思路。
【关键词】失眠;中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4..02
失眠,中医学称为“不寐”,《内经》称为“目不瞑”,主要是由于阳不入阴引起的以不能入寐为特征的疾病。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再寐[1]。失眠本身虽不致命但却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西医常用镇定安神药物治疗失眠,西药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但长时间服用则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明显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内经》中云:“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卫气日行于阳经,阳经气盛,阳主动则寤;夜行于阴经,阴经气盛,阴主静则寐”。若某些因素导致阴阳失衡,营卫失调,卫气夜不能入阴,阳不入阴,则发为本病。(1)情志内伤。情志太过,过喜伤心,心藏神;过怒伤肝,肝藏魂;过思伤脾,脾藏意;五脏为一个整体,一脏失衡,则五脏均失衡,发为本病。(2)心脾两虚。脾胃是化生气血的源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不能滋养全身血脉,无以奉心,影响神志,引发失眠。(3)心肾不交。若心肾不交,火水未济,阴阳失衡,则入寐困难,导致失眠。(4)心虚胆怯。《类证治裁·不寐》中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若胆气素虚,胆小怯懦,影响心神,也可引起失眠。(5)痰热内扰。脾虚生痰,郁久化热,扰乱心神,夜不能安,可见痰热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6)胃气不和。《素问·逆厥论》有云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食肥甘厚味,饮食内停,致使胃气升降失常,发为本病。
2 中医治疗
治疗上整体以调和阴阳为治病原则,根据不同表现,主要有(1)辯证论治。刘聪敏等[2]总结徐峰教授治疗失眠临床经验,将失眠分为虚实两类,虚证以脾论治,表现为脾胃虚弱;实证多从肝论治,并提出“从肝论治,以平为补”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黄希翘等[3]从肝论治失眠,将104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根据不同证型分别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气滞型)、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胆湿热型)、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阳上亢型)、黄连阿胶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疗,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睡眠质量较前明显好转(P<0.05),说明从肝论治失眠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张建平等[4]运用中药从脾论治失眠,运用健脾益气,养心补血法治疗心脾两虚失眠患者,效果颇佳。(2)古方加减。娄爱琴等[5]认为,失眠总与肝脾相关,并从肝肾阴虚进行辨证论治,阴虚阳亢型患者给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疗效确切。郑世飞[6]将100例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天王补心丹加减)和对照组(舒乐安定、谷维素),1个疗程为2周,治疗3个疗程,随访统计效果,结果显示,对照组愈显率明显低于观察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远忠等[7]选取90例肝郁型失眠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给予逍遥散加味治疗,连续治疗4周,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涂媚[8]将102例肝郁化火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患者,治疗组应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口服治疗,3个星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服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可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3)中医外治。王维芳[9]针灸治疗失眠患者40例,针刺心俞、脾俞、三阴交、厥阴俞,得气后使用补法捻转,留针20分钟后起针。再取穴:神门、太溪、百会、太冲、大陵,得气后使用捻转的泻法,留针20分钟后起针。结果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葛书慧[10]选取14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和参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选穴:百会、神门、内关,连续针刺6天,第七天休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加减选穴。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86%,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5.7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许幸仪等[11]运用穴位贴敷(朱砂2 g、吴茱萸1 g、黄连2 g研末)治疗失眠患者60例,睡前敷于涌泉穴,次日清晨取下,连用7天为1疗程,间隔3天,行下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其中痊愈4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3 病案举例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对失眠病因病机的研究,各医学家对失眠的诊断及治疗不尽相同,本人通过在临床中跟师学习及亲身实践,整理出常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常用半夏、酸枣仁、石菖蒲、远志、茯神等药物,方药常以古方为基础,如黄连温胆汤、酸枣仁汤、归脾汤等方剂,疗效显著,现列举医案如下:
张某,男,41岁。2018年3月12日初诊。不寐5年,服用佑佐匹克隆等药物未见好转。现症:失眠,多梦易醒,口苦,心烦,胸闷痞闷,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黄连25 g、竹茹10 g、半夏10 g、陈皮15 g、枳实10 g、茯苓20 g、薏苡仁30 g、酸枣仁30 g、夜交藤30 g、焦三仙各10 g。服用7剂后,睡眠好转,舌苔变薄。上方加石菖蒲10 g、远志15 g,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复发。
本案乃痰湿内蕴,郁久化热,热扰心神所致。本方中并未加入大量镇静安神中药,通过辨证论治,认清患者失眠病因,遣方用药,取得良好疗效,体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5.
[2] 刘聪敏,刘 轩,陆续天,刘晓菲,徐 峰.徐峰教授论脾治疗失眠病案3则[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2):1745-1748.
[3] 黄希翘,陈春红.失眠从肝论治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25):150-151.
[4] 张建平,张 淼,王焕玲,张红霞,杜武勋.田芬兰教授谈从脾论治失眠[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05):9-10.
[5] 娄爱琴,马云枝.马云枝运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失眠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1):153-155.
[6] 郑世飞.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心阴虚型失眠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01):23.
[7] 张元忠,赵冬梅.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型失眠[J].吉林中医药,2018,38(01):49-51.
[8] 涂 媚.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失眠症的效果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8):82-84.
[9] 王维芳.针灸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6):1285-1286.
[10] 葛书慧.针灸治疗失眠7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0):178-180.
[11] 许幸仪,王春雷.足底穴位贴敷治疗失眠6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1):2344.
本文编辑:刘欣悦, 百拇医药(沈瑞 徐迪)
【关键词】失眠;中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4..02
失眠,中医学称为“不寐”,《内经》称为“目不瞑”,主要是由于阳不入阴引起的以不能入寐为特征的疾病。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再寐[1]。失眠本身虽不致命但却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西医常用镇定安神药物治疗失眠,西药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但长时间服用则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明显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内经》中云:“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卫气日行于阳经,阳经气盛,阳主动则寤;夜行于阴经,阴经气盛,阴主静则寐”。若某些因素导致阴阳失衡,营卫失调,卫气夜不能入阴,阳不入阴,则发为本病。(1)情志内伤。情志太过,过喜伤心,心藏神;过怒伤肝,肝藏魂;过思伤脾,脾藏意;五脏为一个整体,一脏失衡,则五脏均失衡,发为本病。(2)心脾两虚。脾胃是化生气血的源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不能滋养全身血脉,无以奉心,影响神志,引发失眠。(3)心肾不交。若心肾不交,火水未济,阴阳失衡,则入寐困难,导致失眠。(4)心虚胆怯。《类证治裁·不寐》中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若胆气素虚,胆小怯懦,影响心神,也可引起失眠。(5)痰热内扰。脾虚生痰,郁久化热,扰乱心神,夜不能安,可见痰热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6)胃气不和。《素问·逆厥论》有云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食肥甘厚味,饮食内停,致使胃气升降失常,发为本病。
2 中医治疗
治疗上整体以调和阴阳为治病原则,根据不同表现,主要有(1)辯证论治。刘聪敏等[2]总结徐峰教授治疗失眠临床经验,将失眠分为虚实两类,虚证以脾论治,表现为脾胃虚弱;实证多从肝论治,并提出“从肝论治,以平为补”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黄希翘等[3]从肝论治失眠,将104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根据不同证型分别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气滞型)、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胆湿热型)、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阳上亢型)、黄连阿胶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疗,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睡眠质量较前明显好转(P<0.05),说明从肝论治失眠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张建平等[4]运用中药从脾论治失眠,运用健脾益气,养心补血法治疗心脾两虚失眠患者,效果颇佳。(2)古方加减。娄爱琴等[5]认为,失眠总与肝脾相关,并从肝肾阴虚进行辨证论治,阴虚阳亢型患者给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疗效确切。郑世飞[6]将100例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天王补心丹加减)和对照组(舒乐安定、谷维素),1个疗程为2周,治疗3个疗程,随访统计效果,结果显示,对照组愈显率明显低于观察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远忠等[7]选取90例肝郁型失眠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给予逍遥散加味治疗,连续治疗4周,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涂媚[8]将102例肝郁化火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患者,治疗组应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口服治疗,3个星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服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可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3)中医外治。王维芳[9]针灸治疗失眠患者40例,针刺心俞、脾俞、三阴交、厥阴俞,得气后使用补法捻转,留针20分钟后起针。再取穴:神门、太溪、百会、太冲、大陵,得气后使用捻转的泻法,留针20分钟后起针。结果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葛书慧[10]选取14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和参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选穴:百会、神门、内关,连续针刺6天,第七天休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加减选穴。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86%,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5.7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许幸仪等[11]运用穴位贴敷(朱砂2 g、吴茱萸1 g、黄连2 g研末)治疗失眠患者60例,睡前敷于涌泉穴,次日清晨取下,连用7天为1疗程,间隔3天,行下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其中痊愈4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3 病案举例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对失眠病因病机的研究,各医学家对失眠的诊断及治疗不尽相同,本人通过在临床中跟师学习及亲身实践,整理出常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常用半夏、酸枣仁、石菖蒲、远志、茯神等药物,方药常以古方为基础,如黄连温胆汤、酸枣仁汤、归脾汤等方剂,疗效显著,现列举医案如下:
张某,男,41岁。2018年3月12日初诊。不寐5年,服用佑佐匹克隆等药物未见好转。现症:失眠,多梦易醒,口苦,心烦,胸闷痞闷,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黄连25 g、竹茹10 g、半夏10 g、陈皮15 g、枳实10 g、茯苓20 g、薏苡仁30 g、酸枣仁30 g、夜交藤30 g、焦三仙各10 g。服用7剂后,睡眠好转,舌苔变薄。上方加石菖蒲10 g、远志15 g,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复发。
本案乃痰湿内蕴,郁久化热,热扰心神所致。本方中并未加入大量镇静安神中药,通过辨证论治,认清患者失眠病因,遣方用药,取得良好疗效,体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5.
[2] 刘聪敏,刘 轩,陆续天,刘晓菲,徐 峰.徐峰教授论脾治疗失眠病案3则[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2):1745-1748.
[3] 黄希翘,陈春红.失眠从肝论治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25):150-151.
[4] 张建平,张 淼,王焕玲,张红霞,杜武勋.田芬兰教授谈从脾论治失眠[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05):9-10.
[5] 娄爱琴,马云枝.马云枝运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失眠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1):153-155.
[6] 郑世飞.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心阴虚型失眠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01):23.
[7] 张元忠,赵冬梅.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型失眠[J].吉林中医药,2018,38(01):49-51.
[8] 涂 媚.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失眠症的效果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8):82-84.
[9] 王维芳.针灸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6):1285-1286.
[10] 葛书慧.针灸治疗失眠7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0):178-180.
[11] 许幸仪,王春雷.足底穴位贴敷治疗失眠6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1):2344.
本文编辑:刘欣悦, 百拇医药(沈瑞 徐迪)